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 韦海龙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务之急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难易适度,因材施教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任务的落实不应只是针对班级的中上等生,而是要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由于学困生有各种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尽量设置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没有内涵,而是在探讨的时候容易找到答案,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从而坚定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课堂安排实战演习,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表演,并且适时的向学困生提出:为什么第一场比赛田忌会输给齐威王?为什么同样的马被孙膑重新安排顺序就会赢呢?通过演练,学生会很快给出准确的答案。另外也要同样关注优等生,不要让这部分人觉得所有问题对于他们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不注意听讲,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样是这一课,可以给优等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孙膑是通过观看比赛才给田忌出的计策,那么孙膑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有重新赛一场的想法的?这个问题就需要开动脑筋,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词与句子。这样的问题比较具有挑战性,也是比较符合优等生们的学习愿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所以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多层次,这样才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三、提问要有创造性
  (一)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二)在课文的题眼设问。
  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又如《草船借箭》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要用“借”呢?这样的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用曹军自己造的箭射他们自己。
  (三)在细节描写处设问。
  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在这里设问,能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为了能突出周总理的生活俭朴,工作辛苦,在上课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周总理在连续工作了四十多个小时之后,在警务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再三劝说下才休息。这时我问学生,请他们猜猜周总理休息了多长时间,是怎样休息的?起初学生们的兴趣已被我提了起来,学生已走入了课堂的佳境,现在经我一提问,学生们纷纷发言,猜测着总理到底休息了多长时间,有的说几小时,有的说一天。但最后我把答案说出来:总理绕桌子走了一圈算作休息,继而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时,学生们彻底被总理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同时也被总理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打动,继而学生会投入到刻苦的学习中,以周总理为榜样。
  (五)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可提问: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六)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是五花八门的,但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从课本出发,适当地设计教学目标、各部分的教学重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体会句子的精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以期更好体现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