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作者】 陈海滨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数学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数学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相遇问题”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的早上,天气晴朗,碧空万里,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明兴致勃勃地打电话给小星,邀请小星到公园的游乐场去玩,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约定8时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小明家住在公园南面的阳光花园,小星家住在公园北面的今日星辰小区。小明每分钟行80米,小星每分钟行90米。经过20分钟,两人正好在公园门口碰面。请问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这本是一道基本的行程应用题,但教者为了体现“生活化”,颇费了一番心思把它编成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俱全的小故事,给原本简练的数学题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由于繁琐的陈述逼使学生在寻找题中有用的数学信息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