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美丽

【作者】 张兴菊

【机构】 甘肃酒泉瓜州县渊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正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感官美、思维美、人性美
  传统印象中,数学似乎只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步步为营的逻辑推理、是非分明的求实判断,使它常常以一种冷峻、刻板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与语文课堂相比,它少了飞扬的激情、灵动的色彩,少了鲜活的语言、流淌的诗意。数学课堂真的就这么不美吗?数学课堂真的就美不起来吗?经过几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我发现,数学课堂也可以美丽起来,我们的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中享受别样的美丽。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感官之美
  1.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欣赏美
  传统的数学知识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较少,教学时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可以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电影等加入课堂,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如《轴对称图形》一课导入,教师首先语言描述: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者,它是天才的雕塑家、天才的画家。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丽。接着课件展示大自然美丽的画面:有火红的枫叶、翩翩起舞的蝴蝶、挺拔的青松、活泼可爱的海豚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美的活动情境和亲和的人际情境中,产生热烈的情绪和强烈的共鸣,为一节课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锤炼美的语言,让学生感知美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曾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正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如“圆的认识”一课,老师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颗石子,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图片、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思维之美。
  诚然,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感官之美,只是一种浅表化的美,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更吸引人的是它独特的思维之美、方法之美,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享受数学的这种本质之美。
  1. 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思维静静流淌之美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已成为响亮的口号,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小组学习的方法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开课教学中热闹非凡的景象是屡见不鲜,但我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种静思维。所以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安静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热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安静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静谧的学习气氛中静静地流淌,是学好数学、发展数学自我思维的前提。只有学会安静,学会思考,学会散发,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也才能体现更多数学的抽象美。
  2. 在对话交流中享受思维热烈碰撞之美
  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相互对话。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热烈的关注,使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切磋交流、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既能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酣畅淋漓的同伴对话中,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共同感受数学一题多解、求异变通的方法美、思维美。
  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人性之美
  如果说感官之美只是像磁场一样把学生吸引进数学的殿堂,在经历层层剥笋般探索、发现、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又领略了数学别具一格的思维之美,那么贯穿整节课的润物细无声的人性之美就是一种融合剂,不断地鼓励学生信心百倍地探索未知世界。
  1. 俯身是爱,无声语言中体现人性关怀之美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课堂上,我总喜欢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更喜欢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聆听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碰到回答精彩的学生,一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一个亲切赞赏的抚摸,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和欣赏。在看似不经意间,以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无声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在无声语言中感受人性的关怀。
  2.肯定是情,积极评价中体现人性关怀之美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人们对于肯定的渴望,绝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要。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同样渴望肯定。所以在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说得真好!”“你能这样想我们真开心!”“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个个老朋友,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加油。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猜想、有错误与尝试、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难免有错,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倾听,寻找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用积极的评价去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索。让评价不仅仅成为一种判断,一种体验,更应成为一种引(下转第20页)(上接第46页)领、一种开启和一种拓展。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出现这样一个情境:
  如图所示,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由于面积公式的教学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其中一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的影子啊!
  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位天真的孩子显得局促不安,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质问,然而,教师却没有笑,反而点头肯定。师:这位同学能动脑筋找理由,体现了他广阔的思维视野,的确,人的影子确实有和人一样大的时候。(学生尴尬的脸上露出了几分笑容,表情专注地望着老师)师: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不是也有比人本身大或小的时候吗?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图形的影子来推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呢?(这位学生会意地摇了摇头……)教师适当的肯定、智慧的解释给了这位学生体面坐下去的理由,建议的口吻又给了学生一个悠长而含蓄的启示,巧妙的评价中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总之,我们应关注生长、成长中的每个学生个体,通过构建具有感官美、思维美和人性美的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也享受美丽、享受成功、享受激情,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