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兴趣引导思想品德教学

【作者】 周成德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思品教育 兴趣 方法措施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不仅窒息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更挫伤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学因而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要想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把社会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课堂,并注入乡土气息,以增强吸引力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活,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比如:我在讲授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的第二框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就结合白浪河沿岸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的利与弊,很多同学都参与了发言。通过对保护环境的利与弊的讨论,让学生认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节课我借助乡土资料进行讲解,课堂效果很好。
  《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如在教学中,针对"校园内的垃圾",设计一次实践活动--校园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形成的调查报告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人的特点。又如在讲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一框时,开展了"白浪河三十年变迁"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观看电影、电视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开一些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既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凡应学生独立完成的,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操作、表述,多角度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如静思、阅读、对话、争辩、练习、实验设计、表演、游戏等,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中第二个框题《关爱集体人人有责》时,我把管事大王李泽群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让同学们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后纷纷参与发言。这样让同学们深深体会到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这次活动由于趣味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既对本课的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二、改革评价方式---积极评价
  应试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很难变为现实。而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框时,我引入"全国十佳少年"小涛的事例,在研究"小涛每天都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却在各方面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一名男生说:"他为了不耽误妈妈上班,随身携带药水和针具,自己给自己打针,说明他很坚强;同时,从他遇到这么多困难和不幸,依旧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省里各种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我及时评价:"你回答的非常全面,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也被小涛的自强精神所感染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又渗透人文品质的塑造。所以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不断受到表扬时,可以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功。这样,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课堂就能真正地"活"起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总之,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冷漠地对待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欣赏和赞美。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就会主动求知、善于求知,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