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作者】 宋金花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当前的国情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一道,肩负起培养学生环保观念与环保教育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保护、改善环境的动力。
  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人作过以下统计:地球上的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消失,每年消失1100公顷;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达600万公顷;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注入大海,每年达250亿吨;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每年达4500亿吨;每分钟有7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1500万人因此丧生。这就是地球,这就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地球已向人类发出了疾呼:“你可以不卷入战争,你可以不过问政治,你可以不从事生产,但你不能不关心环境,除非你拒绝生存”。可见,环境保护既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又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要保护环境,单凭科技解决不了问题,加强环保教育至关重要。
  二、历史学科教学具有环境教育功能
  1、历史是一部特殊的环境教育教材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特殊的环境教育教材。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受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而且为人类的生活和繁衍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资源。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施加影响。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而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动物的,人类正是在适应各种地域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创造,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逐渐发展起来,并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明。
  作为历史这门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它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在环保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
  2、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人和自然构成了一个现实的生态系统,二者是相互作用并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的技术圈、智慧圈,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生物圈,人们片面地利用自然,使生态平衡日益遭到破坏,以致于今天的人类不得不面对人口膨胀、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种族灭绝、温室效应、能源枯竭及资源紧张等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严重威胁着我们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人们的道德水准有关。
  对于那些严峻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它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任课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策略
  1、凭借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夯实环保教育
  以中国现代史内容为例,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中可用来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例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建设和环境保护出现的不协调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时期应该注意的环境内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大炼钢铁运动中,广大农村、城市兴起的土高炉炼钢。炼钢所燃烧的材料是树木,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环境的损失是惊人的。土高炉炼出的钢绝大部分是不合格的钢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不环保的。(2)文化大革命中,大字报漫天飞。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的革命热情代替了建设热情。农业、工业生产停顿,大字报铺天盖地,整个社会陷入了疯狂的意识,根本谈不上环境的保护。(3)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对我国国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面对今天的核武器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值得我们深思。(4)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需要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一定是环保的中国。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这种对教材的分析,同样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2、加强学习,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视野,尤其要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同时,要注意同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沟通与联系,开展跨学科教学。平时多向这些学科的老师请教探讨,尽可能多地汲取这些学科与环保方面有关的知识。还可以举办环保知识讲座。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必须禁止盲目开荒和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素质教育;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加强环保宣传,营造环保氛围
  环保意识应从小培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校刊、黑板报、演讲比赛的宣传鼓动作用,利用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向学生宣传灌输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营造环保氛围,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潜在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光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敢于揭露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并与之抗争。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让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历史教学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责任,并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