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优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之探析
【作者】 黄爱萍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中心学校
【摘要】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与“形”的抽象,因而,数学教学包括“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动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进行了探析。文章有助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的认识,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析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生的眼里,图形相比较于文字来说更加的直观,同时也极具吸引力。小学生通过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联系实际,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空间观念,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能力。
一、培养“图形与几何”的兴趣与观察力
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多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效率低,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一成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平面图形与几何的特征、特点和不同图形组合在一起所能够构成的各种各样不同的立体图形,来增加“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趣味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用六根火柴拼出四个三角形。学生开始思维局限在平面内,难以完成,通过搭建正四面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将正方形的每条边10等分,按逆时针方向在每条边上都标上0-9,再将相同的编号用四条线段连接起来,开始学生没有感到什么,但到最后发现居然成为很美丽的一个图案,而“直”的线段组合后竟然产生了“曲”的效果。图形也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如著名的乌斯莫比带,通过扭曲使得整张纸面只有一个面。这些都让学生感到图形的神奇,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也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法将拼图、积木等游戏材料恰当巧妙的运用到“图形与几何”教学当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学生通过在游戏当中的自由发挥和自由想象,相信可以容易地形成几何思维与空间逻辑思维,增强对“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兴趣。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会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二、几何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要抓住“空间观念”的核心要素——想象。其实就是对几何图形的想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一维的,还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即使是你对直线两端无限延伸的这种想象能力,都能很有效地培养我们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想要真正能够落实,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留给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唯有过程充分了,观念和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如在正方形内以边长为直径画四个半圆,若正方形边长为1,求四个半圆重叠部分的面积。由于缺乏想象力,不少同学感到这道题难以解决。其实理解一下,会发现重叠部分是四个半圆比正方形多出的面积。想到这一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也就是用两个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即为。
几何直观反映了一个学生,能否把他的理解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否用图形的方式来去帮助别人、帮助自己,去理解一个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东西。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一种能力体现。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说话,通过画图来解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给予关注和培养。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提倡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
“空间与图形”教学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和实践,同时也强调小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必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有的时候,没有独立思考,思维会局限在已有的圈子中出不来,阻碍认知的深入。笔者记得初学几何时,对于两点决定一条直线,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一直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此,困扰了自己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时间。直到有一天,灵光一闪,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决定”就是指“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至此,对这一定理的认识才豁然开朗。因此,独立思考是学好“图形与几何”的基础,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基本功。独立思考后再展开合作交流,这样有助于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以提高,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就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
空间观念的学习把握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只是单纯地看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可以组织小学生动手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等。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满兴趣,也带动思维的直观化。小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观察操作并推理想象,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这也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认识线段时,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线段这个抽象的概念,而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形象化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弯曲的毛线,让小学生思考如何让毛线变成直线,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深化了对直线“直的”性质认识。通过拉伸毛线变直,让小学生摸摸毛线的两头,指出对应的端点,这样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间形成了线段概念的记忆。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伸一伸,拉一拉等,寓教于乐,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中,也实现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在后续的学习中,动手操作也是展开进一步思维的基础。如古人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线段,每天对半分下去,可以永远分不完。反过来,我们就理解了等式:。也理解了这里省略号部分的总和其实就是
。实践操作加上思维参与、数形结合,让很多抽象的问题变得特别简单。
五、重视探究性,凸显“图形与几何”教学真谛
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只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有很多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主动探索,在探索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比如,在“图形与拼组”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想保护鸟儿吗?我们该如何保护鸟儿呢?
学生1:为鸟儿制作一个鸟巢;
学生2:在平时生活中制止一切伤害鸟儿的行为。
老师:这两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要一起为鸟儿制作一个鸟巢。
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教师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如何制作鸟巢。在制作鸟巢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鸟巢的图片,分析鸟巢的结构,然后再动手操作。当鸟巢制作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分析鸟巢每个面的形状,以此来让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图形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为他们日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应该多观察小学生,根据对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用适合的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小学生能正确的去理解几何图形,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双源.图形也会变神奇——谈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教学[J].江西教育,2014(30):55.
[2] 周俊伽、邹循东、李细妹.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广西教育,2014(33):4-5.
[3] 王家元.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考试周刊,2014(A4):71.
[4] 连锋平.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疑难问题分析[J].黑河教育,2015(01):44.
[5] 黄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三结合”[J].考试与评价,2015(10):137.
[6] 王丽娟.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2、01.
[7] 孟霞.关注“具象思维”,改进数学教学——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15(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