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情感
【作者】 刘 丽
【机构】 四川省江安县第四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科学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别强调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培养审美的关键是培养审美情感。因为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有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进而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创新功能。
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激活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的效能。前面在论述益智功能和积淀功能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论及创新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由于审美情感的驱动,创造力是非常活跃的,为此,试作一些证明。
审美情感(尤其是其中的审美情绪)有利于发展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益智功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创造力发展要满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心理条件。这两个条件,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都是比较优越的。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满足发展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而其中激发出来的审美情感对于发展创造力是有利的。
审美情感的优化也需要创造。审美心理结构和普通心理结构不同,它的核心部分是审美情感。从上所述,审美心理建构是一个“双重双向”的过程,就是说,既有“内化”也有“外化”,在这个“外化”中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往往有很大的份额,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一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较高的人往往直接参与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如许多优秀的批评家同时也参与创作。
审美情感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象,创造美也需要想象。而这种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是因为,创造思维的契机是自我实现,其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审美意象的创造,而审美意象中处核心地位的却是情感。“正是情感的融入和驱策,才使审美意象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再造物。”此外,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学形象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因而审美肯定有一个创造过程,只不过自觉不自觉而已。
综上所述,审美情感具有促进创新的功能,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根据其中的客观规律在语文教学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足可以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用身心的体验去感受美。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就可以发现,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往往来自主体(学生)深层需求的心理。因而教学中,应该激发创造力的深层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多彩多姿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还需要把想象思维参与创造。相传宋代一才子以“踏花归去马蹄香”引回为题材作画,他刻画了一匹奔跑的骏马,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在马的后面。大家都赞不绝口,原因在于它“画尽而意无尽”,它让人依靠想象,借助抽象思维从“蝴蝶追马”而知暗寓“马蹄香”,进而推想到“踏花归来”,这个想象参与和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创造还是写作的生命。在写作中,审美创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不拘一格,不硬性规定题材,表达方式,标题模式,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础要求下,尝试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求新求活,写出新、真、美的文章。其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创造完美形象。而不是用春暖所以花开,或冰雪融化后一定是水,除了黑的一定是白的模式,灌输给学生,限制学生创造美的潜在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兴国的动力。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创新能力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创新功能。
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激活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的效能。前面在论述益智功能和积淀功能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论及创新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由于审美情感的驱动,创造力是非常活跃的,为此,试作一些证明。
审美情感(尤其是其中的审美情绪)有利于发展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益智功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创造力发展要满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心理条件。这两个条件,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都是比较优越的。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满足发展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而其中激发出来的审美情感对于发展创造力是有利的。
审美情感的优化也需要创造。审美心理结构和普通心理结构不同,它的核心部分是审美情感。从上所述,审美心理建构是一个“双重双向”的过程,就是说,既有“内化”也有“外化”,在这个“外化”中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往往有很大的份额,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一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较高的人往往直接参与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如许多优秀的批评家同时也参与创作。
审美情感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象,创造美也需要想象。而这种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是因为,创造思维的契机是自我实现,其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审美意象的创造,而审美意象中处核心地位的却是情感。“正是情感的融入和驱策,才使审美意象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再造物。”此外,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学形象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因而审美肯定有一个创造过程,只不过自觉不自觉而已。
综上所述,审美情感具有促进创新的功能,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根据其中的客观规律在语文教学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足可以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用身心的体验去感受美。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就可以发现,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往往来自主体(学生)深层需求的心理。因而教学中,应该激发创造力的深层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多彩多姿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还需要把想象思维参与创造。相传宋代一才子以“踏花归去马蹄香”引回为题材作画,他刻画了一匹奔跑的骏马,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在马的后面。大家都赞不绝口,原因在于它“画尽而意无尽”,它让人依靠想象,借助抽象思维从“蝴蝶追马”而知暗寓“马蹄香”,进而推想到“踏花归来”,这个想象参与和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创造还是写作的生命。在写作中,审美创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不拘一格,不硬性规定题材,表达方式,标题模式,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础要求下,尝试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求新求活,写出新、真、美的文章。其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创造完美形象。而不是用春暖所以花开,或冰雪融化后一定是水,除了黑的一定是白的模式,灌输给学生,限制学生创造美的潜在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兴国的动力。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创新能力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