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特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皇冬梅

【机构】 四川省江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在这一重大教育背景下,全国聋教育正在积极地进行改革,我校也在语文教材使用方面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由于失聪,导致聋童交流存在障碍,形成以目代耳的生理特点、依文学语的认知特点和形象思维相对发达、抽象思维较为滞后的思维特点。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学要从聋生身心特点出发,采用适合聋生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下面,我就聋校语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1、课前备好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我在备课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主旨是学生易懂、易学。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智障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黑板上的学习内容不能出现过多,应以单字或单句出现较好,这样学生学起来就简单明了了。
  2、“教学点”要重复再现。
  人都有遗忘性,智障孩子的记忆较弱且支离破碎,没有连贯性,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的时间比普通孩子多得多。比如我教孩子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就用了近一个月。针对类似的情况,我每节课的前5分钟都用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简单自我介绍了,对学校里的标志物有了认识,但仍有一些的孩子表达不清楚。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要不愿其烦,需要反复进行教育。
  3、教学要求要放低。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不能用同龄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因此,对于课文教学不能走老套路,要根据学生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卢湾区的培智教材,好多内容对农村学生不适用,我就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相关内容教学。难写的字不要求学生写,他们看到图片或者实物能说出名字就可以了。用低标准,低要求帮他们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二、特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手语
  辽宁师范大学的吴支奎老师指出:聋教育理念的核心可概括为——保护聋童的权利,尊重聋童的价值,发掘聋童的潜能。因此,作为聋人群体文化的标志之一—手语,也应得到广大教师的尊重。但是聋校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手语,从而忽视了手语在聋生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教师有时看不懂手语影响了师生沟通交流,使师生不能真正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很难达到借助聋人母语学习汉语的聋校教学的最高境界。
  2、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中高年级侧重节、段、篇的教学,但我们常常忽视词句的基础教学环节。我们上课时只用一到两个课时用手语打出课文内容,而不是认真地运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理解句意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连贯意思,便进入了分析课文阶段。由于学生词句的意思并没有理解,分析课文时就出现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一问三不知,启而不发的现象。
  3、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一般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逐步掌握语言的,聋生也不例外。聋生学习语言的最大目的是运用语言同他人交往。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缺乏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对聋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4、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在我们的教学中,鼓励聋童使用自然手语表达,使得聋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乐于表达,但写出的作文却语序颠倒。健听儿童在学语阶段便获得了各种语言的声音,而且懂得各种语言的意义及其应用的环境,并可以根据语义判断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从而支配自己的活动,选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对句子中词语的组合原则,在学语的同时也接受了。而聋生由于耳聋造成环境和语言的相脱离,形成了一种“断”路现象。尽管他们在低年级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可是他们因为没有及时获得这些词语的组合原则以及语言应用的环境等因素而写不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尽管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要求,传授一些语法知识,但没有过于重视和强化,因而无法满足聋生对语法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进而导致聋生表达障碍。
  (二)问题成因
  以上诸多问题表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这固然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对聋生的母语理解不够深入,对手语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全部理解。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对聋校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功能研究不够,招法不多。
  (三)思考与对策
  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国外有关专家指出:聋人手语和健听儿童的口语一样,在聋童早期的思维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习、研究、掌握、精通聋人的母语——自然手语,利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生学习文化知识、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应充分运用手语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手语与汉语是不同的语言,使学生掌握借助母语学习汉语言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本领。同时在语言实践中不断丰富聋生的汉语语法知识培养聋生语感。注重学生从手语向汉语的转换,让手语真正起到促进聋童语言发展的作用,最终教师和学生都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针对低年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但并不能准确的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的情况,在中高年级我们还要重视语句教学。从词、句人手,帮助学生弄清生词和句子的意思,积累词语,句子、句群,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分析。首先,手段要多样化。聋童由于听力障碍,很多事物虽见过学过,但不能全部和语言文字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强化同步练习。学完了不等于掌握了,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并把所学新知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相整合,必须要进行强化针对练习。听说读写一并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归主流社会,不仅能与聋人交往,还要能与广大的健听人交往。从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上来看,对话材料较少,课文的基调大多数是叙述式的语言。若想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必须把课文的内容灵活运用,加入对话内容。所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激发聋生语言交往的欲望;其次,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多创造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他们应用所学,并对运用语言交往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再有,手语和口语表达同等重要。学生的正确发音、显口、看口、读唇、书写能力皆对聋生的交往能力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小主人公和他的同学被压在废墟下的时候,他会对同学说些什么呢?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特校的老师,语文教学对我们是一个盲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摸索。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从事特教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走出一条特殊教育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