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作者】 魏允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强劲动力保障。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过程抓好细节,以激励方式让学生保持持久兴趣。此外,我们还要与学生保持足够近的心理距离,“信其师方能爱其道”,师生间只有在亲密地教学互动的有效沟通中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才能保持持久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强劲动力保障。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生学习主体参与程度是其决定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以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课激趣,先入为主
  新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直观教学手段,如模型、标本、图片、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方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导入情境,把学生“吸引”进来,“吊起”学生学习胃口,激励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自觉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视频,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配以《春天在哪里》歌曲,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主动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教具“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从而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总想对未知世界有探求欲和征服欲。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之前,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设置疑问,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则必须给予机会使学生进行思考。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问。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巧设疑问,就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五、注重流程,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的完整美,来自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流程。在层与层间,巧设的过渡语,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催人奋进,还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这儿,我重点介绍下教学流程,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新课时,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欣赏多媒体出示的视频: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学生在感受白杨的美丽时,自然沉醉其中,教师设问白杨是一种什么树?学生答案是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不平凡的树。再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可看出白杨的不平凡?这样就把课文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就油然而浮出水面了。
  六、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课堂有重点,教学更要有重点,课堂的重点来源于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化课标精髓为指导,从“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拟出重难点,并把之为“纲”,再巧设活动,布置情境,使知识融于情境中、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玩中学。这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留白”,一种绘画技巧,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目的是让欣赏者发挥自己想像去构思、去补充,进行再创作活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欣赏者积极参与兴趣和主动思维。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产生疑问。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过程抓好细节,在以激励方式让学生保持持久兴趣外,我们还要与学生保持足够近的心理距离,“信其师方能爱其道”,师生间只有在亲密地教学互动的有效沟通中进行平等对话,学生的兴趣才能浓厚持久,学习才能如虎添翼,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1。
  [3]周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