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德育培养

【作者】 杨 桦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明是非、懂善恶、知荣辱,使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深入人心,转化为内在道德品质和行动力。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何种接受了道德教育。因此,将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促进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德智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做好学生的德质教育工作。在新课标下的德质教育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仍存在着些许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寻找有效措施,提升德质教育质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出几点措施,希望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些许作用。
  一、加强班级管理,让全班齐心协力
  同学甲是一位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不是太好的学生,他之前所处的班级也基本都是这样的学生,所以每天他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将他转到了其他学校的一个新班级中,这个班级的班风非常好,他来到班级头几天非常不适应,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这里都不能做了,渐渐地,他自己进行了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以前所做的都是不对的,于是渐渐地改正了过来。要想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就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心,首先班主任不能存在偏向的心理,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那么班主任就对学习好的学生比较偏向,这样就会给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当班级凝聚力不强时,学生的道德素养就会发生变化。其次班主任要悉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知道一个班集体虽然不大,但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复杂,每个学生都处在青春期,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世界,因此教师一定要悉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当他们遇到苦难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从而帮助全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强化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的德性如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精神面貌,通过日常的交往,能够对的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个人品格……一个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学者的智力和成就的尊严就可以成为一种启迪和追求”。可以说,教师的身教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就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下,一些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只知教书,不知育人,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因此,必须大力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教育者自身也应牢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责任,立己达人,真心地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学生也才会将之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教育者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三、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有效融合
  古人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事实确实如此,每个学科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师要学会把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更大的效用。例如,在学习历史时,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语文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谦让、孝顺、好学等。
  四、家庭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品德内化教育,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相亲相爱,同时并热爱和尊重别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反之,在充满仇恨、缺乏感情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会对人类社会失去信心,甚至痛恨社会,最终堕入无底深渊。可以说,家长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助手与合作伙伴。因此,我们要尊重家长,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指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德育工作,必须重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应当是整洁祥和、充满欢歌笑语的,是绿荫处处、花卉绚烂、艺术氛围浓烈的,是校风良好、师生友好、同学互助团结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开展德育工作有促进作用。
  五、德育教育要注重实效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地“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校为主导,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研究德育教育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努力构建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红梅.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中的运用与实现[J].教师,2013.
  [2]张文娟.基于“道德体验”的民俗德育价值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