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向先碧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取决于能否高效地利用课堂,课堂上愉悦、自在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各个院校的实行,初中数学教学也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将新课改理念施行在课堂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学生;教学
在人才辈出、社会发展迅速的中国社会,数学在各个领域都应用着。它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能够教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科学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与此同时,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意,这也使学生做事更加谨慎认真。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改的大力实施,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也是必然要求。所以,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积极、热情。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应用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相关的内容与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与阅读能力,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和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应用题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把数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1.师生不够平等
从古至今,“老师教授、学生遵从”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这种模式实际上造成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很大影响,打消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老师作为辅助”才是新课改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说、多做,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2.课外教学模式有误
“题海战术”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的一贯方法。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学习,几乎所有的方式都是练习题。繁重的课外习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用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很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新课改后,课外教学应与实际日常生活相联系,而非“题海”。
3.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
教师常常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仅仅用成绩评判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及背景。这种评判标准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历。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历程有了全面了解后,以多方式、多元素模式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初中新课改的关键。所以,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按自己所要求的三角形的角与边裁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将裁剪后的两个三角形进行对比并相互讨论,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总结。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共同讨论,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不仅会使学生理解能力变强,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不同学生的背景和数学基础来指导,针对每个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教学。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知识。
3.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点,是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样、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授课。新课改后教师可以采用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出的要求来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制订鲜活的教学方案,不但能使学生被课堂深深地吸引,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而在课堂上更多地思考、交流,对初中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新课改摒弃了传统教学教材的呆板枯燥,被图片、幽默文字以及科学的内容所代替。这种新型的教材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发散性思维尤为重要,它能把学生引导到创新的道路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培养,深化知识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规定: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新课改之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运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按要求为学生安排合理、适当的实际能力操作作业,进而使学生提升到更高层次,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心理负担地去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学背景,最后,加强课堂中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忆数学知识。
7.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结果,否则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突出的效果,而更应当重视解题分析的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分析,让他们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应用题文字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达,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找出应用题中各条件存在的关联。
初中数学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把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结合各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明信.浅谈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45.
[2]马跃.论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2(06):12-15.
[3]汪荣.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2009(09):5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学生;教学
在人才辈出、社会发展迅速的中国社会,数学在各个领域都应用着。它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能够教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科学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与此同时,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意,这也使学生做事更加谨慎认真。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改的大力实施,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也是必然要求。所以,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积极、热情。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应用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相关的内容与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与阅读能力,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和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应用题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把数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1.师生不够平等
从古至今,“老师教授、学生遵从”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这种模式实际上造成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很大影响,打消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老师作为辅助”才是新课改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说、多做,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2.课外教学模式有误
“题海战术”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的一贯方法。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学习,几乎所有的方式都是练习题。繁重的课外习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用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很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新课改后,课外教学应与实际日常生活相联系,而非“题海”。
3.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
教师常常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仅仅用成绩评判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及背景。这种评判标准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历。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历程有了全面了解后,以多方式、多元素模式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初中新课改的关键。所以,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按自己所要求的三角形的角与边裁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将裁剪后的两个三角形进行对比并相互讨论,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总结。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共同讨论,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不仅会使学生理解能力变强,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不同学生的背景和数学基础来指导,针对每个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教学。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知识。
3.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点,是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样、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授课。新课改后教师可以采用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出的要求来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制订鲜活的教学方案,不但能使学生被课堂深深地吸引,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而在课堂上更多地思考、交流,对初中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新课改摒弃了传统教学教材的呆板枯燥,被图片、幽默文字以及科学的内容所代替。这种新型的教材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发散性思维尤为重要,它能把学生引导到创新的道路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培养,深化知识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规定: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新课改之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运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按要求为学生安排合理、适当的实际能力操作作业,进而使学生提升到更高层次,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心理负担地去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学背景,最后,加强课堂中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忆数学知识。
7.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结果,否则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突出的效果,而更应当重视解题分析的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分析,让他们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应用题文字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达,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找出应用题中各条件存在的关联。
初中数学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把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结合各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明信.浅谈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45.
[2]马跃.论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2(06):12-15.
[3]汪荣.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2009(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