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作者】 赵龙华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育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重视不同年级的文体教学,也重视以课为单位的内容教学,却往往忽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这就像是面与点之间,忽略了线的作用。在此,我以教材的单元为例谈谈我们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首先,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师备课要通览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单元说明,学生可以据此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老师则据此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到单元各篇目中。
二、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
(一)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单元内的课文就像一颗颗零散的山楂,我们必须寻找到山楂中间的小孔,才能用同一竹签颗颗串起,最后以一整串的冰糖葫芦呈现。这个小孔,对于课文来说,就是单元各篇目中的相通之处,教师应该明确相同的部分。除了主题,或是体裁,或是教学重点,或是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
(二)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
单元内的课文是有联系的,但是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确哪些课文联系得更密切,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整个单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下面我谈谈应着重比较什么。
1.作者的身份或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比较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两篇的对比后我们得知:由于作者的专业不同,即使介绍的事物都是"桥",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两篇文章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是根据创作需要来安排说明的内容的。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
2.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
如八年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以"歌会"的角度切入,作者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以"鸭蛋"的角度切入,作者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以"吆喝"的角度切入,作者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各种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以"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俗世奇人》以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等都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
3.语言特点的比较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桥梁知识,作者的表述力求严谨,语言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园林是如何布局来达到美的效果。因此,虽同为说明文,此文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周密的特点,还非常注重生动形象性。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用珠宝来形容花,说明花不仅美,而且具有珠宝般的光泽,"珠光宝气"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儿一串串开得茂密,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着光芒的美丽。对比语言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品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写作语言风格。
4.思想情感的比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综合的特点
(一)"学"与"用"的结合,综合的学习目的。
综合性活动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相关性,把综合性活动放在单元的最后,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及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效用。因此,综合性活动要充分与单元课文结合,要充分做到整体教学,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听,说,读,写的结合,综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说不尽的桥",活动之前老师应先介绍关于桥梁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类型,各种桥之最,中国桥梁发展史等),再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见过,走过的各种不同的桥,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它们不同的作用或者构造及建筑材料上的不同特色。然后再向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来完成综合学习任务。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选定目标,既结合活动要求又考虑本地区实际,如我们可以选择本地区最出名的广济桥来讨论。它是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宣德十年建造,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非常合适。2.学生搜集广济桥的名称及别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及桥的故事传说,桥的发展等相关资料。3.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对学生如何筛选,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建议或者材料补充,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研究方向。5.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成一篇500字的关于广济桥的介绍性文章。
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的是综合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的"整体"的含义是指教学计划必须将备课和单元课文教学以及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作一个整体考量,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到最后的综合检验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连贯一体,实质也是为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因此,整体教学实施过程,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调整,完善,老师进行心得小结及教学反思,让老师用更合理的"整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首先,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师备课要通览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单元说明,学生可以据此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老师则据此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到单元各篇目中。
二、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
(一)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单元内的课文就像一颗颗零散的山楂,我们必须寻找到山楂中间的小孔,才能用同一竹签颗颗串起,最后以一整串的冰糖葫芦呈现。这个小孔,对于课文来说,就是单元各篇目中的相通之处,教师应该明确相同的部分。除了主题,或是体裁,或是教学重点,或是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
(二)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
单元内的课文是有联系的,但是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确哪些课文联系得更密切,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整个单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下面我谈谈应着重比较什么。
1.作者的身份或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比较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两篇的对比后我们得知:由于作者的专业不同,即使介绍的事物都是"桥",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两篇文章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是根据创作需要来安排说明的内容的。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
2.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
如八年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以"歌会"的角度切入,作者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以"鸭蛋"的角度切入,作者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以"吆喝"的角度切入,作者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各种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以"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俗世奇人》以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等都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
3.语言特点的比较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桥梁知识,作者的表述力求严谨,语言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园林是如何布局来达到美的效果。因此,虽同为说明文,此文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周密的特点,还非常注重生动形象性。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用珠宝来形容花,说明花不仅美,而且具有珠宝般的光泽,"珠光宝气"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儿一串串开得茂密,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着光芒的美丽。对比语言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品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写作语言风格。
4.思想情感的比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综合的特点
(一)"学"与"用"的结合,综合的学习目的。
综合性活动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相关性,把综合性活动放在单元的最后,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及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效用。因此,综合性活动要充分与单元课文结合,要充分做到整体教学,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听,说,读,写的结合,综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说不尽的桥",活动之前老师应先介绍关于桥梁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类型,各种桥之最,中国桥梁发展史等),再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见过,走过的各种不同的桥,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它们不同的作用或者构造及建筑材料上的不同特色。然后再向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来完成综合学习任务。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选定目标,既结合活动要求又考虑本地区实际,如我们可以选择本地区最出名的广济桥来讨论。它是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宣德十年建造,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非常合适。2.学生搜集广济桥的名称及别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及桥的故事传说,桥的发展等相关资料。3.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对学生如何筛选,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建议或者材料补充,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研究方向。5.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成一篇500字的关于广济桥的介绍性文章。
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的是综合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的"整体"的含义是指教学计划必须将备课和单元课文教学以及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作一个整体考量,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到最后的综合检验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连贯一体,实质也是为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因此,整体教学实施过程,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调整,完善,老师进行心得小结及教学反思,让老师用更合理的"整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