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历史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

【作者】 饶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教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了不断提升广大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自身28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再认识,阐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时公正的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得出了历史教师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有效课堂?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使历史课堂有效,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一、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历史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开展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历史教师往往都是担任了好几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有效性课堂,从纵向来看,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从横向来看,不同的班级学生要求不同,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的主动性调到最大化,才能实现教学的最大化。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非常关键。
  历史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就要主动转变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教师主动地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学生才学有成效。
  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法。历史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大胆地组织学生自学,在自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三、恰当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因为学生智力有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努力挖掘其潜力,并且还应帮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优势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最终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1、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历史情结”。
  “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但当前初中学生的“历史情结”普遍偏低,许多学生对历史根本不感兴趣。现实教学中,历史课往往成了难得的休闲课、自习课,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发挥历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讲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真理的母亲”、“历史是生活的镜子”等道理,进而感染学生去亲近历史,发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其次,历史教师要关心学生。教师的情感永远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亲近教师,必须会亲近教师的历史课。“在爱不在教。”历史教师尤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信息。
  再次,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激励的学习情景,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妙招。例如运用文物、图表、模型、动画、录像、影视等直观事物吸引学生注意,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运用语言感染学生情绪,运用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活动丰富学生视野等等。
  2、从课堂资源生成入手,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效课堂必备的教学策略,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历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型备课”这一层面上,不仅要备“形案”,更应备好“心案”,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设计。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投入,会使整个过程有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又有学习过程的生成。一个智慧的历史教师应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3、给学生留下相应的课堂时间巩固与升华知识。
  历史这一个学科,是属于小科目学科,每周也只有二、三节课,这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在课后基本上就不会去做相应的复习和预习。所以我们得从40分钟的课堂时间挤一点出来让同学们让同学们理解记忆当堂课的内容,也尽量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四、及时、公正的教学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对教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的评价和对教师教的情况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评价学生学的情况时,贵在鼓励。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困难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强劲动力。这也是实现教学有效的内在动力。   
  教师评价学生,注重针对不同层面学生调整侧重面。如: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更要以其自身的优点为突破口,多加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
  而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
  总之,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课堂的效率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流程上能灵活多变,真正做到“为学习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还政与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真正符合历史课改的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