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悬念

【作者】 肖小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置运用悬念。
  一、什么是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一般意义上的悬念通常指的是我们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发展尤其是文艺作品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欲罢不能的而又急切的想知道下文的期待感。在那种悬念的刺激下,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剧情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会不由自主的去揣测去判断去分析未来的走势,如果判断一致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丝成就感,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具有潜力的预言家。若结果和自己的判断大相径庭,那么又会由衷的感叹对方棋高一着的设定,细细回味的过程犹如品尝了一份精致的饕餮美味。
  二、设置悬念的方法
  1、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2、精“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
  3、制“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4、创“难”
  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
  5、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
  三、怎样设置悬念
  1、打破常规
  打破常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太阳》这篇课文,如果他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2、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3、吊人胃口
  在导入语中巧妙的设置悬念,教师对学生提出疑问,是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吊足学生的胃口。再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捞铁牛》这一课,教师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难题,谁能帮助老师来解决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冲断了天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你们说用什么办法能把它们捞起来?”这时,教师的提问肯定能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可是应该怎么样将八只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又是一个大难题,自然他们也被老师吊足了胃口,所以他们恨不得马上找到方案解决问题,积极性十分高涨,那么这节课自然也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
  总之,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肯动脑筋,通过以疑问、用惊语、制错等方式来巧设悬念,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取得令你满意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