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作者】 郝际美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让学生评价老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合作 探究 提高 学生 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倡导“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又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又往往是孩子们个性的、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是孩子们对文本问题的发现、批判和修正。它又常常以“我还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我认为……”的形式呈现课堂。
  如学习《穷人》一课“自作自受”时,引导学生质疑:“桑娜作了什么?又会受到什么?”“她为什么这么说?”“结果真的是‘自作自受’吗?”学生由此展开讨论,大胆设想,自己解决问题。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我’称邱少云为‘这个年轻的战士’”,而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熄灭时,‘我’又称他为“这个伟大的战士?”学生由此深入文本进一步探究。
  三、让学生评价老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事实上,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权力更多的应属于学生,它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创新的金钥匙。让学生评价,他们必须认真听,迅速进行判断,做出反应,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归纳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扬。因此,课堂上,评价的权力不要教师独占,更多的时候应让给学生,把学生参与评价落到实处。
  教学中,教师可故意出错,让学生去发现错误,主动否定。如:在范读《称象》第四自然段时,我把“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中的“才”字故意漏掉不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位学生马上纠正:“老师,您读得语气很好,只是读漏了一个“才”字。”我说:“少一个“才”字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啦!有个“才”字就突出了曹冲年龄之小。这么小的年龄却想出那么巧妙的方法称象,更能表现出他人小才智高。而少这个“才”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这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留足时间空间,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本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很有兴趣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积极的合作探究,问题很快解决了。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兴趣。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是真正有帮助的,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五、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