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能力
【作者】 梅晓泉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正源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我们学生缺乏修改意识,甚至方法。这既与我们作文教学时渗透的观念有关,也与学生自身实际能力有关。因此,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能力就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修改能力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作文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其中写后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是这样重要的环节,却引不起我们学生重视,常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殊不知,改是写作的深化过程,好文章是经过多次修改、润色而成的。没有这样理念,当然就不会有自我修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既需要培养学生修改意识,更需要授予学生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修改能力。
一、提高认识,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自觉行为
常言道:“文不厌百回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对此就作了重要论述:“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这充分说明了修改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对此发表了意见,他说:“改文和作文,两种能力同样重要,文不厌改、文成于改,不会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们的学生,如果每次作文缺乏这样的“宣传教育”,是引不起学生对修改的足够重视,更无法使他们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单独安排修改课,让学生明确知道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写是基础,好文章必须要修改。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提高修改意识,把修改当作自我作文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授予方法,让学生丰富作文修改的实践策略
修改作文就是给作文“诊断治疗”,找出语言上的、思想上的“毛病”,然后进行修改。虽然“不是什么雕虫小技”(陶行知语),但却也需要方法支撑。所以,在修改作文前,我们要授予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自能改文。
(一)教师指导修改示方法。好的作文批改,不应只是单纯的评判正误和优劣,更应该巧借精当的批改,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给学生提供模仿借鉴依据,使学生自改和互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到批改的方法。一是分类梯度修改。学生成绩有异,作文有别,实行分类指导,梯度要求。作文较好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选材和剪裁,紧紧抓住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得丰满具体;对表达不清、材料杂乱的,重点引导详略、分清主次;对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批改时要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宜提更高要求。二是围绕重点修改。要突出详略,不能面面俱到。如果将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令学生望而生畏,无疑对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无一利而百害。如何确定批改重点呢?一般来说,每次作文的主要要求,应是该次作文训练重点。或是结构安排,或是记叙顺序,或是人物描写,或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批语精当,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批改作文时,一定要惜墨如金,三言两语,切中要点,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切忌用教师的语言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去拔高。每篇改动不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学生情不自禁地赏析教者所绘几朵“红花”,从而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二)学生自我评改多推敲。写完作文后,最好不要马上修改。因为你刚刚写完作文,脑子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无法挑起毛病。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要太长),你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这就是叶老先生常说的用“念的方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的修改方法。实践中,我们先朗读,像读别人作文那样去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感觉“别扭”,那就有毛病。我们把它找出来,再仔细斟酌,是用词问题还是语言结构问题,要推敲中找到解决办法。朗读之后我们还要默读,细嚼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挑毛病,然后根据老师教给的“删、增、调、换”方法,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整体,着重统领全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局部注意段落、字句、标点。这学期《我的家乡》一文,就是采用此法进行修改的,效果很好。学生自我修改之后,教师对学生所改之处再进行评阅,同时要求学生写“修改心得”。“修改心得”包括:①优点及其原因,②缺点及其原因,③修改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修改能力不但会提高,而且作文能力也能得到长足发展。
(三)生生相互修改多借鉴。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引导学生互改,不仅能培养学生修改习作、写下评语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发现别人长处,增强自己写作能力。修改前,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多学习他人长处,借鉴别人作文方法。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是组内互改或组间互改。互改时先分组,轮流执笔,共同讨论,逐一批改。引导学生重点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上疏通文句,从文章的立意、分段、表达主题上写出修改建议。然后按老师要求评论优劣,写出评语。评语内容分为“常规内容”和“特定内容”。“常规内容”是每次作文都应有的共性内容,如主题正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书写整洁等。“特定内容”指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目标所提的不同要求。如本学期我们写的《嘉陵江大桥》这篇说明文,互改量就要求写上:①内容、语言是否符合说明文特点;②说明是否清楚、具体;③说明顺序是否合理。互改后用一节课时间分组讨论,然后请学生重点谈精心选材,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的经过。每次谈的内容都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既要总结经验,也要吸取教训。
总之,要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需从提高学生修改意识着手。学生是修改主体,只有发挥修改主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想改,自能改,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学生的修改就能成就好文章。实践中,我们抓好“评改课”,强化指导,授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修改能力才会提高,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语文素养才能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继英,如何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5年。
[2]李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
[3]刘通,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修改能力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作文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其中写后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是这样重要的环节,却引不起我们学生重视,常认为写完就“大功告成”。殊不知,改是写作的深化过程,好文章是经过多次修改、润色而成的。没有这样理念,当然就不会有自我修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既需要培养学生修改意识,更需要授予学生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修改能力。
一、提高认识,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自觉行为
常言道:“文不厌百回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对此就作了重要论述:“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这充分说明了修改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对此发表了意见,他说:“改文和作文,两种能力同样重要,文不厌改、文成于改,不会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而我们的学生,如果每次作文缺乏这样的“宣传教育”,是引不起学生对修改的足够重视,更无法使他们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单独安排修改课,让学生明确知道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写是基础,好文章必须要修改。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提高修改意识,把修改当作自我作文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授予方法,让学生丰富作文修改的实践策略
修改作文就是给作文“诊断治疗”,找出语言上的、思想上的“毛病”,然后进行修改。虽然“不是什么雕虫小技”(陶行知语),但却也需要方法支撑。所以,在修改作文前,我们要授予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自能改文。
(一)教师指导修改示方法。好的作文批改,不应只是单纯的评判正误和优劣,更应该巧借精当的批改,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给学生提供模仿借鉴依据,使学生自改和互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到批改的方法。一是分类梯度修改。学生成绩有异,作文有别,实行分类指导,梯度要求。作文较好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选材和剪裁,紧紧抓住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得丰满具体;对表达不清、材料杂乱的,重点引导详略、分清主次;对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批改时要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宜提更高要求。二是围绕重点修改。要突出详略,不能面面俱到。如果将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令学生望而生畏,无疑对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无一利而百害。如何确定批改重点呢?一般来说,每次作文的主要要求,应是该次作文训练重点。或是结构安排,或是记叙顺序,或是人物描写,或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批语精当,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批改作文时,一定要惜墨如金,三言两语,切中要点,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切忌用教师的语言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去拔高。每篇改动不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学生情不自禁地赏析教者所绘几朵“红花”,从而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二)学生自我评改多推敲。写完作文后,最好不要马上修改。因为你刚刚写完作文,脑子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无法挑起毛病。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要太长),你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这就是叶老先生常说的用“念的方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的修改方法。实践中,我们先朗读,像读别人作文那样去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感觉“别扭”,那就有毛病。我们把它找出来,再仔细斟酌,是用词问题还是语言结构问题,要推敲中找到解决办法。朗读之后我们还要默读,细嚼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挑毛病,然后根据老师教给的“删、增、调、换”方法,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整体,着重统领全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局部注意段落、字句、标点。这学期《我的家乡》一文,就是采用此法进行修改的,效果很好。学生自我修改之后,教师对学生所改之处再进行评阅,同时要求学生写“修改心得”。“修改心得”包括:①优点及其原因,②缺点及其原因,③修改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修改能力不但会提高,而且作文能力也能得到长足发展。
(三)生生相互修改多借鉴。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引导学生互改,不仅能培养学生修改习作、写下评语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发现别人长处,增强自己写作能力。修改前,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多学习他人长处,借鉴别人作文方法。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是组内互改或组间互改。互改时先分组,轮流执笔,共同讨论,逐一批改。引导学生重点从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上疏通文句,从文章的立意、分段、表达主题上写出修改建议。然后按老师要求评论优劣,写出评语。评语内容分为“常规内容”和“特定内容”。“常规内容”是每次作文都应有的共性内容,如主题正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书写整洁等。“特定内容”指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目标所提的不同要求。如本学期我们写的《嘉陵江大桥》这篇说明文,互改量就要求写上:①内容、语言是否符合说明文特点;②说明是否清楚、具体;③说明顺序是否合理。互改后用一节课时间分组讨论,然后请学生重点谈精心选材,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的经过。每次谈的内容都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既要总结经验,也要吸取教训。
总之,要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需从提高学生修改意识着手。学生是修改主体,只有发挥修改主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想改,自能改,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学生的修改就能成就好文章。实践中,我们抓好“评改课”,强化指导,授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修改能力才会提高,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语文素养才能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继英,如何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5年。
[2]李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
[3]刘通,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