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安全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 梁国俊
【机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是个高危行业,安全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一个没有安全行为习惯的学生,是一个不能让人放心的好学生。学生安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小事抓起、从常规抓起、从习惯抓起,学校安全文化必能建设成功,安全终将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安全 成为 习惯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摇篮,而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办学环境越来越复杂(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其中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死亡的每天平均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逝。),家长和社会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管理越来越严,安全工作首当其冲。各校均把安全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领导大会小会强调安全,老师课前课中课后讲安全,可以说学校教师时时刻刻都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尽管如此,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总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纵观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总以“不许……”, “不准……”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语言,大多数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语,总认为老师又在管他们了,总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这又给学校、老师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课题——如何让安全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呢?
一、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抓起。首先,树立生命至上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教育的基石。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现在每个孩子可能联系着好几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对这些家庭意味着天塌下来的大事。因此,强化生命至上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别人,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道理。其次,树立“责任”至上观念。安全责任重如山,安全责任大如天。在学校发生的各类事故,大部分是责任事故。第三、树立积极预防观念。昨天不出事决不等于明天不出事,去年不出事绝不等于今年不出事。只有预防为主,才有可能少出事,乃至不出事。科学的安全管理应该是:从事后追究型的“亡羊补牢”向事前预防型的“未雨绸缪”转变。松散管理,不出事是侥幸的结果;规范管理,不出事才是理性的成果。
二、从安全习惯养成抓起。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明确了哪些习惯是安全的,才会让安全永远伴随你。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总是这样问:“上学放学途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呀?”“雷雨时,你是怎样做的?”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比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在楼梯上不低头看书、不玩手机的习惯,进楼道单元门前回头看的习惯,开门前左右观察的习惯,出门前关灯、关机、断电习惯,锁门前检查随身携带物品习惯,贵重物品妥善保管习惯,到陌生地方先熟悉逃生路线的习惯,不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习惯,旅游时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习惯。预防溺水安全习惯(没有大人陪同不单独下水、不到情况不明的水域、不盲目施救)。防交通事故安全习惯(不抢红灯、不翻越栅栏、不并排同行、不在马路上显示车技)。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往往会酿成大的事故而悔恨终生。
三、依法治教,规范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的环境不自由,自由的环境不安全,因此,班主任应该依法治教,规范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安全责任事故。一是要规范班主任自身的行为,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越“雷池”,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准则,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循序渐进地实施习惯养成的矫正,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鉴别、批判、选择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要规范学生家长的行为,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四、安全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
单调的说教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我们应该赋予安全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身临其境性,可借助演讲、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载体,让安全知识教育变成日常行为习惯。第一、“理念文化引领”。在合适的场所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合适的安全理念文化,使其发挥警示、劝诫、引导等作用,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二、“制度文化约束”。根据学校规模,建立覆盖严密的安全制度体系,使其融入学校管理流程之中,落地运行,持续完善,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三、“课堂文化教育”。安全教育要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案五落实,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四、“责任文化警示”。按照一岗双责的思路,将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与岗位职责并列呈现,对照落实,时常提醒,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五、学生自治,管理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包括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两个部分,而人的方面更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力量,构建学生安全自治管理模式,才能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有人巡查安全漏洞,有人监控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因此,班主任应该健全班级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掌握班情,把握动向,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让学生人人有自觉参与班级安全管理的习惯。第六、“评价文化促进”。以评比安全文明班级、安全文明个人为契机,学校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年复一年,螺旋上升,逐步培育安全习惯。
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的最理想目标是“让安全成为习惯”。学校安全从小事抓起,从常规抓起,从程序抓起,从习惯抓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安全文化必能建设成功,安全终将成为习惯。安全不应是可怕的,让安全成为习惯,才会让安全永远伴随你我他!
关键词:安全 成为 习惯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摇篮,而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办学环境越来越复杂(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其中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死亡的每天平均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逝。),家长和社会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管理越来越严,安全工作首当其冲。各校均把安全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领导大会小会强调安全,老师课前课中课后讲安全,可以说学校教师时时刻刻都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尽管如此,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总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纵观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总以“不许……”, “不准……”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语言,大多数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语,总认为老师又在管他们了,总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这又给学校、老师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课题——如何让安全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呢?
一、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抓起。首先,树立生命至上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教育的基石。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现在每个孩子可能联系着好几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对这些家庭意味着天塌下来的大事。因此,强化生命至上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别人,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道理。其次,树立“责任”至上观念。安全责任重如山,安全责任大如天。在学校发生的各类事故,大部分是责任事故。第三、树立积极预防观念。昨天不出事决不等于明天不出事,去年不出事绝不等于今年不出事。只有预防为主,才有可能少出事,乃至不出事。科学的安全管理应该是:从事后追究型的“亡羊补牢”向事前预防型的“未雨绸缪”转变。松散管理,不出事是侥幸的结果;规范管理,不出事才是理性的成果。
二、从安全习惯养成抓起。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明确了哪些习惯是安全的,才会让安全永远伴随你。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总是这样问:“上学放学途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呀?”“雷雨时,你是怎样做的?”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比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在楼梯上不低头看书、不玩手机的习惯,进楼道单元门前回头看的习惯,开门前左右观察的习惯,出门前关灯、关机、断电习惯,锁门前检查随身携带物品习惯,贵重物品妥善保管习惯,到陌生地方先熟悉逃生路线的习惯,不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习惯,旅游时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习惯。预防溺水安全习惯(没有大人陪同不单独下水、不到情况不明的水域、不盲目施救)。防交通事故安全习惯(不抢红灯、不翻越栅栏、不并排同行、不在马路上显示车技)。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往往会酿成大的事故而悔恨终生。
三、依法治教,规范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的环境不自由,自由的环境不安全,因此,班主任应该依法治教,规范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安全责任事故。一是要规范班主任自身的行为,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越“雷池”,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准则,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循序渐进地实施习惯养成的矫正,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鉴别、批判、选择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要规范学生家长的行为,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四、安全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
单调的说教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我们应该赋予安全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身临其境性,可借助演讲、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载体,让安全知识教育变成日常行为习惯。第一、“理念文化引领”。在合适的场所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合适的安全理念文化,使其发挥警示、劝诫、引导等作用,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二、“制度文化约束”。根据学校规模,建立覆盖严密的安全制度体系,使其融入学校管理流程之中,落地运行,持续完善,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三、“课堂文化教育”。安全教育要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案五落实,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四、“责任文化警示”。按照一岗双责的思路,将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与岗位职责并列呈现,对照落实,时常提醒,逐步培育安全习惯。第五、学生自治,管理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包括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两个部分,而人的方面更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力量,构建学生安全自治管理模式,才能做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有人巡查安全漏洞,有人监控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因此,班主任应该健全班级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掌握班情,把握动向,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让学生人人有自觉参与班级安全管理的习惯。第六、“评价文化促进”。以评比安全文明班级、安全文明个人为契机,学校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年复一年,螺旋上升,逐步培育安全习惯。
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的最理想目标是“让安全成为习惯”。学校安全从小事抓起,从常规抓起,从程序抓起,从习惯抓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安全文化必能建设成功,安全终将成为习惯。安全不应是可怕的,让安全成为习惯,才会让安全永远伴随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