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培养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

【作者】 徐晓燕

【机构】 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创新策略,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种平台,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大力发展实践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能力 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强调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习得为基础,技能培养为平台,反复训练才能渐以养成。因此,我们必须抓好课内课外两种培养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强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为出发点,通过情境练习和实岗实习,让学生在既学又练的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
  一、大力实施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而在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模拟工作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实践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知道,情境具有很强的诱思性,能将学生思维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典型案例之中,使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来学习、领会理论知识。不过,这需我们以案例为主线,寓旅游管理专业礼仪内容为载体,把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讨论,进一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这对于丰富学生旅游知识、提高旅游礼仪常识,提升间管理能力等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实施多元化考评模式
  考评模式就是考试策略与评价评估的有效结合,做到既不唯分数,也不只看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学科特点,要真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要将其开放互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地位的教学思想引起重视,一定要在评估体系和考试策略之中得到充分体现,改变“以分论英雄”的“应试”评价弊端,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改变过去的“老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模式,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估手段、评估标准,改变“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不合理现象,积极采用笔试、情境模拟、实践操作等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评介做法,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估。在评介主体上,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实践岗位评、服务对象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全程式、多侧位的评价。在考试与评价结合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性质,构建以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考核为主,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核并重,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制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都较强的实践行业,需要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种既备知识、又具较强能力的实践复合性人才,如果只有课堂教学,显然是不能达成的。为此,国务院在2005年11月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制度。”
  (一)积极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和综合运用,使得学生在能力培养上与职业学习以前有很大不同,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获得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工学交替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交替。原则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递进;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在学生专业学习生活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贯穿全程,充分发挥课堂与最常用实践基地---酒店两个学习平台的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育人。
  (二)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学以致用著称,各职业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①运用校内实训基地。为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学校将旅游综合实训基地改造成具备对外经营资质的酒店,强化生产性实训,按高星级酒店标准,添置设备用于教学。低年级的基本技能实训也在校内酒店完成,如餐厅服务技能课程在餐厅进行。该餐厅与其他餐厅不存在差异,但不对外营业,学生在此学习,既能感受酒店企业文化,贴近行业标准,又能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便于师生交流。②联系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年(或半年)进行企业实习。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经费问题,常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校外的大型酒店联系,建立人才对口管理应用机制。通过不同的酒店经营方式,让学生实践体会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接触不同的服务标准,为学生今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实战经验基础。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没有实践便没有发言权,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更需要教师“占地气”,到实践一线身体力行,通过设身处地换来实践经验,以便指导学生实践。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每年都到酒店顶岗实践,然后将顶岗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为学生授课和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落实顶岗实习工作,促成学校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师资,承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学校与企业师资的相互融通,让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和优秀文化同步进入学校课堂,保证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当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成为“我要学”、“我要为”的实践主体。只有这样,学生专来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和能力潜质。
  参考文献:
  [1]]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2]张娜,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
  [3]李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