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海来阿牛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古诗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文明,发扬传统,还能培养学生语感,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发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创新方法
  古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以凝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加强古诗教学,不仅是在传承文明,发扬传统方面发挥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启迪学生思想,给人以艺术的熏陶。然而传统古诗教学,注重教师讲、学生背诗意的作法,既不能让学生感受、领悟,又不能陶冶学生性情,显然没有把古诗意义发挥到极致。今天我们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必须创新教法,让学生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
  一、以形态为手段,注重直观形象
  小学古诗在选择入教材时,大多都是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和情趣性的内容。这是在考虑到小学生形象思维特征而进行的。但无论古诗的描绘的画面多直观,但毕竟是语言文字为载体呈现的,需要以文字为中介,通过想象、联想才能建构起一幅美丽画面,所以,我们需要以形象感为基础,加强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让教学手段形态化,以达到教学内容形象化的目的。实践中我们常以图解诗,引导学生读诗观图画图。我们知道,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其就可将古诗词语形体化,帮助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图有两种来源方式,一种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和理解自身画图,这是一种再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另一种就借助多媒体的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例如在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呈现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角同一种事物,也会有不同视角效果的切身感受。
  二、以想象为翅膀,放飞学生思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一)词语表象化。古诗用词,由于受到字数、格式、韵仄等制约,所以很凝炼,跳跃度大。这样的特点显然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就必须用现代语言将其进行转换加工,使词语表象化。即在学生读诗文时,引导他们放飞想象,通过联想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我们就可引导学生紧扣“挂”字作生活中的回忆,展开丰富想象,与诗人一同观赏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二)重视情感体验。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我们知道,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而创作的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其作为吟唱的佳作,都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而这些美却以文字方式呈现,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激情朗读。但需要我们寻找到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悟诗,架起学生情感与古诗作者情感的桥梁。如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后反复吟读诗句,从而感悟到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的千古佳句。当然,读离不开想,我们仍然需要引导学生放开想象,去感受体会。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抓好“补白”教学。古诗构思精巧,跳跃性大,其间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就需借助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教学《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在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时,让他们展开丰富想象,品味“二月春风”的巨大作用。
  三、以情境为平台,引导以诗解诗
  传统古诗教学,不是讲解过深,白话较多,使其失去原本意味;就是讲解过浅,流于形式,又使学生难以理解。两种结果都不利于古诗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既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浓郁情感、联想到诗词的优美意境,又不破坏其原本的韵味呢?方法就是需要我们创设情境教学,通过以诗解诗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读、去诵、去理解把握。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觉得这是一种良好方法,古诗语句虽然含蓄凝练,意味隽永,有“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现象,但以诗解诗就会有浓郁的诗味,语文味,这就可有效地防止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冲淡诗句灵性,失去诗的神韵的不良做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用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例如在教学送别诗《赠汪伦》时,我们就可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衬托;教学《春晓》描写春天时,我们就可用《咏柳》等来解;当然也可用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来解释。这样,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古诗阅读、鉴赏能力,还可培养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总之,加强古诗教学,意义重大。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到多措并举,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学习中感受诗的含义和意境,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
  [2]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
  [3]陈文哲,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语文建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