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生历史学习过程探究
【作者】 刘江陵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同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差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尽完善,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要的提出了一些高中生历史学习过程的改进意见,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学及学习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学习;历史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的问题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内容的新信息、如何理解新知识、如何将其融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内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未取得历史性突破。因此,本文笔者结合加涅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共同来探讨高中生历史的学习过程,期望能为历史教师的教学、高中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外部环境的创设
这里主要是指在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外部环境。如果教师所在的学校有专门用的历史教室,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没有专用的历史教室或者虽有历史专用教室,但只有一两间,却不能保证每节历史课都在专用的历史教室进行,那么,教室内能有影响投影的设备、电脑等是最好的。当然,最基本的教具包括粉笔、黑板、作图工具等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前做好准备。
但是教师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够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学生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例如,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要能对先前学过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工作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要能适应周围的学习环境(或者为自身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等等。而且,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家庭基本状况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的时候还要备学生”的问题。
另外,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等信息接收器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传导给自己的各种知识信息,并进行感觉储存工作的。这不仅需要学生从身心条件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还需要教师必要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注意和努力学习历史知识的决心。
二、学生自身的努力
教师所做的一切教学环境或者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努力,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开展来说都是外因条件。要想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最终还是决定于学生本身,即学生学习的内因。一般来讲,学生是怀着表层型、深层型和成就型的不同学习态度来上课的,这就需要学生明确自己处在态度类型中的哪个层次水平,内心怀有哪些利于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哪些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抑制消极因素,发展积极因素,为自身的历史学习过程创设必要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前提下,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努力从教师、教材中抓住更多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使之存储于自己的感觉记忆器中,建立瞬时记忆。例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将“明朝的建立”、“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等基本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要尽力将这些内容的要点在自己的收纳记忆器中形成瞬时记忆,为今后更深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助
外部环境的创设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对感觉记忆器中的瞬时记忆进行工作记忆的加工。这里的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仍然以明朝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的加强为例继续展开说明:学生要对“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中的信息进行前期加工,建立瞬时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已有的知识(像前边的秦朝的统治、西汉的兴衰、隋唐制度的革新等),然后把工作记忆中被加工的信息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应用于对教材的学习及教师设计的作业题目的答案中。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用新的内容信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之后,要想多种方法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以便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旧知识,进而解决学习中面临的新问题。
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元认知的高度来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元认知被称为反思认知、解悟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学生的学习上升到这一步,他才是自觉的学习者,才能达到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而不是停留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低水平阶段。这时,学习者在学完一节课、一单元课的历史知识之后,就要返回来反思他的学习过程:是否把每个问题都学到了?是否都理解了?是否把课内涉及的问题都解决了?如有不足或错误,应怎样弥补和纠正?当然,这有些太理想化、太理论化了,但这应该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高境界。
当学生掌握了学习发展过程的规律,并以这一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时,他的学习就是自觉的、主动的了因而他在学习中必取得理想的成效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第1版。
[2]梁威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2001-10-27(4)。
[4]《历史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2005.3。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学习;历史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的问题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内容的新信息、如何理解新知识、如何将其融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内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未取得历史性突破。因此,本文笔者结合加涅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共同来探讨高中生历史的学习过程,期望能为历史教师的教学、高中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外部环境的创设
这里主要是指在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外部环境。如果教师所在的学校有专门用的历史教室,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没有专用的历史教室或者虽有历史专用教室,但只有一两间,却不能保证每节历史课都在专用的历史教室进行,那么,教室内能有影响投影的设备、电脑等是最好的。当然,最基本的教具包括粉笔、黑板、作图工具等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前做好准备。
但是教师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够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学生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例如,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要能对先前学过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工作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要能适应周围的学习环境(或者为自身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等等。而且,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家庭基本状况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的时候还要备学生”的问题。
另外,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等信息接收器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传导给自己的各种知识信息,并进行感觉储存工作的。这不仅需要学生从身心条件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还需要教师必要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注意和努力学习历史知识的决心。
二、学生自身的努力
教师所做的一切教学环境或者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努力,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开展来说都是外因条件。要想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最终还是决定于学生本身,即学生学习的内因。一般来讲,学生是怀着表层型、深层型和成就型的不同学习态度来上课的,这就需要学生明确自己处在态度类型中的哪个层次水平,内心怀有哪些利于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哪些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抑制消极因素,发展积极因素,为自身的历史学习过程创设必要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前提下,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努力从教师、教材中抓住更多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使之存储于自己的感觉记忆器中,建立瞬时记忆。例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将“明朝的建立”、“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等基本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要尽力将这些内容的要点在自己的收纳记忆器中形成瞬时记忆,为今后更深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助
外部环境的创设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对感觉记忆器中的瞬时记忆进行工作记忆的加工。这里的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仍然以明朝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的加强为例继续展开说明:学生要对“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中的信息进行前期加工,建立瞬时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已有的知识(像前边的秦朝的统治、西汉的兴衰、隋唐制度的革新等),然后把工作记忆中被加工的信息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应用于对教材的学习及教师设计的作业题目的答案中。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用新的内容信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之后,要想多种方法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以便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旧知识,进而解决学习中面临的新问题。
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元认知的高度来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元认知被称为反思认知、解悟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学生的学习上升到这一步,他才是自觉的学习者,才能达到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而不是停留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低水平阶段。这时,学习者在学完一节课、一单元课的历史知识之后,就要返回来反思他的学习过程:是否把每个问题都学到了?是否都理解了?是否把课内涉及的问题都解决了?如有不足或错误,应怎样弥补和纠正?当然,这有些太理想化、太理论化了,但这应该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高境界。
当学生掌握了学习发展过程的规律,并以这一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时,他的学习就是自觉的、主动的了因而他在学习中必取得理想的成效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第1版。
[2]梁威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2001-10-27(4)。
[4]《历史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