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物课堂教学需要情境化

【作者】 王成君 谢福林

【机构】 重庆市合川云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物教学和其他课堂一样,需要情境化,让学生在和谐、自然、愉悦民主的情境中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应创新策略,多种情境并举,综合作用于课堂和学生。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情境 创设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运用情境教学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诱思性、导向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故深受一线教师信赖,被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高中生物与情境教学融合也是新课改重要收获,不仅缓解了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感受到了压力之下的学习快乐。由于目的需要不同,各个环节的情境设置也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当然其意义也是不同的。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情境在工作中的应用。
  一、创设学习愉悦氛围情境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曾经说到:“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而创设创设学习愉悦氛围情境,就是让学生在感受到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前提下,能放开思维、自由想象与联想,从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当然,创设这种情境一般在课堂伊始,通过多种手段开课导入,在激趣煽情中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产生。例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曾经这样创设氛围: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为什么范冰冰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丑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这夸张的自嘲,学生哗然大笑,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上来了。又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中,当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为了让学习氛围更加愉悦,自我有意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男人是什么做的呢?其实我们也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这样的氛围情境虽然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的确有很大作用,不仅能活跃课堂,缓解紧张,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需以教师的语言有亲和力,幽默性强,能适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及时捕捉创设。
  二、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利用认识冲突,就是人为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产生好奇和追问,去探索新的解决途径的一种教学策略。而利用认知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让学生习以为常的现实看法、生活观点被冲击、被打破,出现不和谐、不稳定,从而催发努力学习的冲动。例如,在教授完“内环境各成分”之后,需要学习其理化性质,这时我们就可以拿出一位学生的血检指标,让其对自身血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问题:①如果该学生生病了,需要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那么医生应该使用多高浓度的生理盐水呢?这个浓度和表中的Na+和Cl-的浓度相符合吗?②该学生刚刚跑完3000米,但是他的血浆中的乳酸量却不高,原因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通过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认知冲突的做法,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也会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螺旋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创设实验探究动手情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知道,生物同样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自选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并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二)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史是生物学发展富贵的精神财富,能催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勤物探究的兴趣和品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生长素的发现史等科学探究史,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家那种乐于观察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素养,让学生重温当年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在遇到的困境,体验到类似心理的矛盾中,更好地学习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三)通过建构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模型建构已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模型建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各种新问题。例如在模型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提供不同颜色的两种橡皮泥,制作4条染色体,让学生动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这样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够印象,促进学生主体自主建构。
  当然,生物教学中的情境种类是相当多的,因需要不同而种类各异,其目的都是为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建构作用而设置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堂需要顺乎自然的情境,而非为了哗人众取宠而创设的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而有分散注意力之嫌的“伪情境”。现在,新课改中的情境教学被提到了很高的认识程度来研究,来推崇,甚至倡导将情境教学进行到底。而生物教学也不例外,需要情境化,各种情境并举,综合作用,让学生在和谐、自然、愉悦民主的情境中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锋,如何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新课程导学(上),2011年。
  [2]邵斐,试论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3]王洪钰,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巧设问题情境案例及反思[J].中学文科,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