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高德祥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及相关文章,根据教学实际,我觉得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方法。
  1、情境要宽松、和谐。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所以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吸引孩子参与学习。例如通过听故事、讨论等,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思考、积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学好数学。上课伊始,我说了个科学故事,第一节课就把孩子们的心吸引到数学上来,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激活了学生思维“沉睡着的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情境离不开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应紧密联系问题,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的特点,把握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
  (1)“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既使他们初步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又有意识地培养了思维能力。
  (2)“问题情境”要不拘一格,常创常新。要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不断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规律的魅力。一旦学生对新知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3)“问题情境”要注重探究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探索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例如这样的探究,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要赋予学生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挖掘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学具,引导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可以学会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方法,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感知和表象,具体形象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会遇到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即用实物(或图形)把教材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再把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的演示,都是物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合作学习,共同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孩子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的智慧不是用于记忆,而是用于思维,在思维中研究,发现并创新!但低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中要注意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思维,共同创新。
  四、开阔思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将会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从一年级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尤其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肯动脑、会思考的人,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对数学也会由厌学到想学,由想学到乐学,把解数学题当作一种乐趣,数学思维能力也将是终身享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