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再沉淀,拈语成花——浅谈农村语文教育中的语言积累

【作者】 丛媛媛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初村镇威海恒山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学习语文最必要的积淀。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启发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词语,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不断地巩固词语,才能达到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积累词语的目的。
  关键词:积累;运用;语文素养。
  再谈文字,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顺理成章,是理所当然,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必当而从之。可是,当我来到了这里,我才明白,原来语文之路,在农村,任重而道远……
            ——题记
  2014年9月,我来到了威海恒山实验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这里地处城市的西北方向,三面环山,一面面海,每年夏天,徐徐的海风缓缓吹来了清新的空气和大海的凉意,让这里的人生活得倍感惬意,也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无限乐趣。
  我来到这里,也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自然的无私馈赠,可是同事间的一次闲谈却让我再也无暇欣赏美景……
  那是在一次学校的语文研讨会上,一同事无奈地说:“初三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词汇很单一,每当问到表现人物心情时,学生总会回答‘愉悦’,问之,生答不知哪一年一位老师教了这个词语,学生感觉甚好,于是取代了之前用了多年的‘高兴’。”我听后,愕然。这该是初三学生该有的状态吗?!从那天起,我也注意观察,发现情况确实如此,孩子们的积累太少,视野太过狭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语文学科的学习。
  在此我想探讨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又能做些什么?!
  一、谈现象。
  语文课堂是语言文字的殿堂。课堂上,学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抚摸作者的灵魂,感受作品的呼吸,融情于字,淌句成文,才是学习语文的上乘之法。可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仅仅局限于课本,词汇语句也是来自于课本,而且课本上的很多词汇语句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所以他们涉猎的语文视野非常狭窄,语文观还仅仅停留在“被动学”的阶段。比如文言文单元中对于古人的学习,谈到五柳先生陶渊明生活贫困却仍乐志于学习时,学生不懂得用“安贫乐道”来总结;谈到韩愈借《马说》抒发抑郁不平之气师,学生又错过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懑”等词语,只能一成不变地用着用了好多年的“悲伤”、“痛心”、“不满”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现象已经折射出了学生需要词语积累,需要文字积淀,需要将久弃不用的文字重新拾起来!
  二、纠原因。
  学生语文学习的这种被动性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1、学习环境的局限。这个原因是根本性存在的。农村孩子课后学习时间少,正所谓“放歌田垄上”,或者帮家长干活。比如班上超过一半的孩子写周记时会有这样的文字“今天是周末,我早晨起来写完了作业,就开始带着弟弟(妹妹)玩……”这样学习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而且农村中也没有相关的辅导机构,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是有限。另外,阅读这个语文学习的关键一点学生也无法保证,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几个书店,更没有过多花费在买书上的钱。所以文字积累从何而来?!
  2、学习态度的敷衍。这种敷衍是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的。家长对待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么得过且过,要么非打即骂,不会用实际行动和有效的辅助办法来帮助孩子学习;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敷衍就更自然了。比如前几天一位妈妈要求学生不写作业,以免耽误去爷爷家吃饭……所以就算学习里再行之有效的措施,回到家也成了白费力气。
  3、学习习惯的懒散。初中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作业是能糊弄就糊弄,所以读书、写日记这样的积累的作业就形同虚设,对学生毫无提高。
  4、学习方法的不当。一般初中都会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摘抄或批注,学到一些好的词汇句子,可是很多学生做完摘抄后根本就不会格外去记,所以虽然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但是记在脑子里的却少之又少。所以这些不得当的方法也阻碍了学生积累字词。
  三、讲方法。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一开始就是以词语教学为基础的。这就表明,言语积累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因而,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分析引导,追溯源头、找出对策,使学生的积累运用向着更良好的趋向发展。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呢?
  1、以课文为依托,积累词汇。
  初中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便是语文课本。据统计,初中八册语文书一共有约110多万字,涉及到的名人篇目和知识面也非常广泛,这些文字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积累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积累,四年下来,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比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中晨光初露的“熹微”,声音好听的“龙吟凤哕”;《雷电颂》中形容人高傲的“睥睨”,《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对别人不怀好意嘲讽的样子“鄙夷”等等。这些词语学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或者课堂上结合课文运用,事半功倍。
  2、以小组为契机,熟记词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尤其对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恒山实验学校推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办法。四个人的小组以各组组长为中心,按照学号依次检查小组每个同学的的听写情况,并最后统计小组学习成效,这样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检查效果是“全班教学”绝对达不到的。大家会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有的编顺口溜,有的猜字谜,有的与以前学过的经典语句结合……如“何事长向别时圆”,为防止“事”误写作“是”、“长”误写作“常”,学生在背诵时会顺嘴编出这样的诗句来加强记忆:“‘长向’‘何事’才月圆,古人难解相思意。”……这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经验交流,同学们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又因为初中学生个性日益鲜明,在交流时,他们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容易出现花絮,课堂气氛相当自由轻松,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余映潮.积累[J].中学语文教学,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