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德育教学方法浅议

【作者】 陈 刚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顾名思义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活动将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政治立场等传递给受教育者。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德育工作;
  高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学业教育的基础环节。从目前来看,很多学校在过度这种事对高中生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对德育教育有所放松,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相关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小觑。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做好德育工作极其重要。要想在学校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那么,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就一定要跟上。如:在校园宣传栏中展出相关模范代表的事迹、起到带头作用;或开展一些校园宣讲活动,定期举办德育讲座;招选一些志愿者,培养学生助人的品德。总而言之,就是将德育渗透到学校风气中。
  二、转变德育的课程观、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我们在坚持实施德育学科课程的教学时,要转变传统课程观。从整合角度,对历史上德育课程观进行合理的吸取,要根据新历史条件下学生所需要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生活化的课程观,从而构建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转变德育的课程观,就要确立、重视德育课程中高中生在其课程的重要地位。德育课程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德育课程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科目”等狭隘范畴内的理解,要克服书本课程单一的弊端,强调课程和学生生活的统一,以及将课程和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整合。生活化德育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教师与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创新课程的内容和途径,要充分体现出人的德育生活性和德育主体性,要把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育活动联系起来,把德育融入到学校和生活中。
  三、创造良好校园氛围
  环境是很容易对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甚至思想产生影响的。学校作为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学习场所,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相关管理者一定要为建立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做出实际的举措。首先可以在学生接触较多的宣传栏上定期讲述关于先进模范代表的事迹,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可以定期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座。总之,要使学校形成一股德育教育的风气。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审美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真正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五、正确处理关爱与批评的关系
  关爱和批评,都是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但两者的关系是很难处理的。现在的教师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动不动就要“交给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或“把家长请来”诸如此类,通过手中掌握的硬性手段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矛盾不断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当自己发现所有的手段用完后,就会感到无奈。严厉批评对不对?当然对。但是批评不是目的,关爱才是目的。批评只是关爱的一种方式。所以,批评不能多,不能粗,更不能只批评不教育。在学生做错事情时,首先要通过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让同学们思考这样做对他人的伤害如果加于自己,那自己会怎么样?然后具体分析如果种错误的严重后果,不仅仅要分析目前已见后果,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如果错误继续下去对未来的严重影响。最后,鼓励同学去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表示相信同学们以后会做得更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同学,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困惑,从而避免学生犯错或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
  六、结合学生家庭,共同教育
  学校虽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很难衍生到家庭中的,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家庭,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建议与指导,使家长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表现情况,让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现在几种常见、特殊的家庭情况有:留守学生以及农民工子女。针对这两种典型的群体,学校要特别的关心与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如针对留守学生,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家庭教育,那么,老师以及学校就要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多给学生像家一般的关爱与教育,使他们不会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在品德方面出现问题。针对农民工子女,由于他们身处异乡,缺少归属感,且极易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融入集体,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德育不是数理化的知识点,一学就会,学会就用。德育是需要个体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某些感悟、启示,并自觉完成德育的内化。德育需要与时俱进,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时时调整。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德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家校合作的环境下,采用有效新颖的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当代高中生应有的自律、合作和责任感的意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德育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文俊.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初探[J].成功:教育,2013.
  [2]李小青.试论高中新课程德育因素新特色及其渗透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