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备课

【作者】 胡 玲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理念;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历史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分阶段进行备课:
  一、第一阶段——开学前的工作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学科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的那些内容需要我们学习呢?学习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明确历史教师肩上的重任和光荣职责;学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可以有助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标准,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架构;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课程标准中的附录,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编排体系;二是注意领会课标对每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因为每一具体提法都科学地概括了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结论。这样,教师在每一单元教材的备课中,就能既从整体看到局部,又能从局部看到全体,这样才能把教材各单元的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二)对照新课标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和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二、第二阶段——开学后每节课前的工作
  (一)备教材
  1、备选编意图。历史课中的每一课题,必然与前面已教过的旧课和以后要教的新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把局部的教材内容和整体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即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弄清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2、备知识结构。第一,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教材编排形式、体例、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及训练重点。第二,从内容入手,找准与学生旧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同化点。考虑教材知识点中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要延伸拓展的。再次,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并建立同化,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二)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备教法 
  1、备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中能够展开讨论。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使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2、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认为知识大体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通过积极的思维形成一个计划,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确立一种方向感和自信心,其次要提前预设问题,即一旦学生出现“跑题”或“调侃”后由传统的断然否定向积极引导转变的紧急预案。再次,要做必要的教学用具或材料准备,以便通过详实的资料佐证自己苍白的语言所无法弥补的知识缺陷。 
  3、备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教材为本的课程观,倡导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课程自主构建的新理念。强调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设计应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弥补教师本人知识信息及其表述的不足。根据知识特点合理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其协同互补、相得益彰,不失为增强教师教学魅力的好办法。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用多媒体动感演示的方式,将欧洲的三条战线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学生对战线的方位、交战双方、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国家等一目了然;对西线出现的三大战役情况用图、像和文字介绍相结合,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次战役的特点,从而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