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邓川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的发展之趋。我们要科学应用,“克弊扬长”,使其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手段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课堂结缘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势,也是每位教师必须应掌握的一种新技能。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我们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教师创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依赖手段。但在这众多应用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不缺失败之作。因此,为了“克弊扬长”,我们有必要共商其应用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可快速突破教学重点,攻克知识学习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攻克知识学习难点是每个课堂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师为之努力的的倾向性内容。传统教学常把大力气花在此处,但由于只能靠口对讲解,其效果高耗低效,结果还是有很多小学不能理解接受,特别是抽象的算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能接受的。对于这样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信息技术使用的今天,就似乎降低了很多难度。在呈现出方式上,不仅能知识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呈现,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更加集中了注意力。这也是有利于学生破解难度知识的重要原因。实践中,我们应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由于底层正方体的数量看不见,因而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计算。对于这样的难点知识,我们如果应用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教师在再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能够计算的问题了,其兴趣也可以得到很好培养,可以说是我们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成功范例,因为其用在了教学难点处,学生思维的拐脚处。
二、可展示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形成过程,也是建构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快速、有效,是我们教学常应思考的问题,常用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在众多方法中,展示知识产生过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传统展示方法很有限,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总结被验证是正确的时也会特别激动,因而数学学习兴趣也就由此得到培养与激发。
三、可拓展巩固练习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不仅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传统教学,由于板书耗时原因,很多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做一两道练习,对于理科技能的形成,我们知道需要“举一反三”,没有“反三”的练习,学生是不能有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的。而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当下,我们不仅可丰富练习形式,还可拓展练习实践模式,让所编写的练习题目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我们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我们还可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设置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加油加油!”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发展之趋,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多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我们在方法上再出现使用不当等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乱用”、甚至“滥用”出现现象出现了。因此,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万能教具使用,应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更能为促进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程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年。
[2]赵爱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年。
[3]傅建春,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J].科技资讯,201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手段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课堂结缘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势,也是每位教师必须应掌握的一种新技能。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我们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教师创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依赖手段。但在这众多应用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不缺失败之作。因此,为了“克弊扬长”,我们有必要共商其应用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可快速突破教学重点,攻克知识学习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攻克知识学习难点是每个课堂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师为之努力的的倾向性内容。传统教学常把大力气花在此处,但由于只能靠口对讲解,其效果高耗低效,结果还是有很多小学不能理解接受,特别是抽象的算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能接受的。对于这样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信息技术使用的今天,就似乎降低了很多难度。在呈现出方式上,不仅能知识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呈现,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更加集中了注意力。这也是有利于学生破解难度知识的重要原因。实践中,我们应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由于底层正方体的数量看不见,因而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计算。对于这样的难点知识,我们如果应用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教师在再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能够计算的问题了,其兴趣也可以得到很好培养,可以说是我们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成功范例,因为其用在了教学难点处,学生思维的拐脚处。
二、可展示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形成过程,也是建构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快速、有效,是我们教学常应思考的问题,常用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在众多方法中,展示知识产生过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传统展示方法很有限,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总结被验证是正确的时也会特别激动,因而数学学习兴趣也就由此得到培养与激发。
三、可拓展巩固练习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不仅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传统教学,由于板书耗时原因,很多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做一两道练习,对于理科技能的形成,我们知道需要“举一反三”,没有“反三”的练习,学生是不能有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的。而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当下,我们不仅可丰富练习形式,还可拓展练习实践模式,让所编写的练习题目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我们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我们还可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设置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加油加油!”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发展之趋,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多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我们在方法上再出现使用不当等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乱用”、甚至“滥用”出现现象出现了。因此,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万能教具使用,应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更能为促进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程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年。
[2]赵爱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年。
[3]傅建春,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J].科技资讯,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