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王玉琴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江口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质疑、点拨启发思考、体现问题梯度等措施,不断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问题;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 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着力就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了解提问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问打下基础
  语文课堂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不多。据调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是或不是,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其实没有多大效益。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4.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5.控制问题的答案。我曾经见过这样的课堂,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6.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
  二、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提问有效性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语文应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措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激发学生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喜悦和创造乐趣。
  2.点拨启发思考。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问题体现梯度。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避免语文教学杂乱零散。
  4.把握提问时机。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5.鼓励学生提问。“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