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作者】 李国良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本质就是“重建”,即打散原生态文本的顺序、结构,甚至是重新匡正作品的精神与审美层面的指向,运用原文材料要素,重组一个语言、知识、方法、能力、情感、价值学习的新载体。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指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技巧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多包含着丰富的文本的、情感的、审美的原生态信息。这些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原理并不是赤裸裸呈现,而是隐藏在文本深处。因此,“原生态文本”进入教科书成为课程文本后,就产生了一个语文学科独特的现象:就教学目标确立来说,选择余地大,目标难以设计;从教学内容组织来说,创造空间大,内容难以精选;从知识构建来说,多读写经验的积累和语文智慧的开发,探索空间较大,也极易泛语文化。所以,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生态文本价值重建的过程。笔者以为,对“生态文本”的价值重建,应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一、寻找“课核”,确立教学设计的原初创意。
“课核”就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最初想法和创意。它有时就是一个关键步骤,有时是一个有效提问,有时是铺设化难为易的台阶,有时是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在我们的职业生活中,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就是这么朴素和简单,在吃透课文,研读相关参考资料后,我们心中就会浮现出这篇课文的最初的“片段”和“轮廓”,进一步研读,对最初的想法加以细化和丰富,或者修改与调整,就形成了教学设计的草案和蓝图。许多时候,设计会遇到困难,苦思冥想后,灵光一闪,找到了课核,其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师说》是篇经典课文,教学设计思路一般是先作者、后背景,逐段疏通讲解。如此,虽然省力,但教学缺少了陌生感和兴奋度,学生难以进入学习情境,教学变得单调死沉,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在研读时发现,作品最后一段谈的是写作目的,是前面正反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部分的“重提”,如顺流而下,教学容易断了课堂“脉气”;而如果把最后一段调到前面教学,便会面目一新。具体就是先解析最后一段,抓住3个关键词,提3个问题,一是“好古文”的“古文”是指什么?二是“不拘于时”的“时”指什么?三是“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古道”指什么?借助原文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是“六艺经传”的文字,是先秦两汉的文字;“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学习的不良风气;而“古道”则是古人推崇的从师学习之道。这样,不仅理解了最后一段,而且“古文运动”的作家作品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本文写作的针对性以及文采的思想锋芒,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这里把最后一段提上来的“倒叙式”安排,就是本课设计中的课核。抓住了“课核”,整课设计就有了突破。
二、以读定教,重建教学双边的逻辑关系。
“以学定教”是当下流行的课堂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突出了“学”,但也弱化了“教”的作用和价值,把机智的课堂教学降低为机械的操作套路,以练代学,以练代教,弊端不少,尤其忽视了教师的“学”在课程建构上的巨大的推动力。其实,我们不妨将“以学定教”改为“以读定教”,即先以“自读启己”,再以“互读教生”,也就是说,教师先认真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和困惑,在反复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经验、方法和策略。如此,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易走出的迷宫和陷阱,有了职业的敏感,有了充分的预判、理解和教学准备。教师再根据学生需要,把自己读出的路子、方法、步骤、资料和习惯揉进教学设计之中,直接呈现为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情感、阅读习惯的亲历中不断提高,真正学会阅读。
三、架构有法,设计好用有效的教学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千变万化,充满个性和创新,但皆有规可循。表现在形式上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呈现为一定的结构。常见的教学结构有“总分式”、“学用式”、“三问式”。
(一)总分式。“总分式”是先由整体的初步感知入手,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和基本框架,然后抓住局部的关键性的词、句、段,反复咀嚼、揣摩、体会、赏析,加深理解和认识,最后再回到整体,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总分式是教学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该式则重对文本的解读与意义构建。
总分式结构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设计时把整体切分成局部的环节和步骤,又要让每个局部都能投射、照应到整体上去,使整体和局部具有互相呼应而又层层深入的完整感和过程感。设计局部时,要能“看到”整体,“看到”这个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局部研讨越充分越深入,整体效果就越好。因此,设计中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并用好可以重点学习的局部。
(二)学用式。所谓“学用式”,就是课堂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解决对文本的理解;第二部分适当拓展,联系相关的语言和思想材料,展开自然合理的训练、探究和创新。前者是“学课文”,后者是“用课文”,这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一个“学以致用”的结构联系。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学要“死去活来”。“死去”是学习的过程,“活来”是使用的过程,“死去”为“活来”作准备。“学用式”结构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设计中应用普遍。
如在教《爱莲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作品,把握了主旨后,教者适时追问:“社会在发展,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了,陶渊明、世人、作者三者,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来看,你赞同谁?”这一问让学生跳出了文本思考,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果然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争辩热烈,各抒己见。最后教者总结:“现在不是谁穷谁光荣的时代了,大家尽可以去追求财富,但是绝不能唯钱至上,绝不能为了钱抛却良心,失去人格。”这样,在探究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学―用”结构,教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见识、读出自我,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这种“学用式”结构要注意课堂的“时空配置”,因为这类结构中“用”的部分,多为高潮所在,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参与讨论,需要师生合作,故而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否则,时间太紧、内容太满、对话太急,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三问式。这种结构是指设计中对一个文本可以用三句话来发问,首先问“说什么”,加以入手初解;接着问“怎么说”,加以辨析探究;最后问“这样说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要这样说?”加以追问深思。“三问”层层深入,形成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原认知能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思考学习主动而有条理,便于开发和生成新的知识,形成生动的课堂学习情境。
这样的设计,不仅要回答“说什么?”更要让学生回答“怎么说?”“好在哪里?”极具创新性、激疑性、启发性,是个好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技巧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多包含着丰富的文本的、情感的、审美的原生态信息。这些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原理并不是赤裸裸呈现,而是隐藏在文本深处。因此,“原生态文本”进入教科书成为课程文本后,就产生了一个语文学科独特的现象:就教学目标确立来说,选择余地大,目标难以设计;从教学内容组织来说,创造空间大,内容难以精选;从知识构建来说,多读写经验的积累和语文智慧的开发,探索空间较大,也极易泛语文化。所以,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生态文本价值重建的过程。笔者以为,对“生态文本”的价值重建,应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一、寻找“课核”,确立教学设计的原初创意。
“课核”就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最初想法和创意。它有时就是一个关键步骤,有时是一个有效提问,有时是铺设化难为易的台阶,有时是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在我们的职业生活中,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就是这么朴素和简单,在吃透课文,研读相关参考资料后,我们心中就会浮现出这篇课文的最初的“片段”和“轮廓”,进一步研读,对最初的想法加以细化和丰富,或者修改与调整,就形成了教学设计的草案和蓝图。许多时候,设计会遇到困难,苦思冥想后,灵光一闪,找到了课核,其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师说》是篇经典课文,教学设计思路一般是先作者、后背景,逐段疏通讲解。如此,虽然省力,但教学缺少了陌生感和兴奋度,学生难以进入学习情境,教学变得单调死沉,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在研读时发现,作品最后一段谈的是写作目的,是前面正反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部分的“重提”,如顺流而下,教学容易断了课堂“脉气”;而如果把最后一段调到前面教学,便会面目一新。具体就是先解析最后一段,抓住3个关键词,提3个问题,一是“好古文”的“古文”是指什么?二是“不拘于时”的“时”指什么?三是“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古道”指什么?借助原文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是“六艺经传”的文字,是先秦两汉的文字;“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学习的不良风气;而“古道”则是古人推崇的从师学习之道。这样,不仅理解了最后一段,而且“古文运动”的作家作品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本文写作的针对性以及文采的思想锋芒,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这里把最后一段提上来的“倒叙式”安排,就是本课设计中的课核。抓住了“课核”,整课设计就有了突破。
二、以读定教,重建教学双边的逻辑关系。
“以学定教”是当下流行的课堂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突出了“学”,但也弱化了“教”的作用和价值,把机智的课堂教学降低为机械的操作套路,以练代学,以练代教,弊端不少,尤其忽视了教师的“学”在课程建构上的巨大的推动力。其实,我们不妨将“以学定教”改为“以读定教”,即先以“自读启己”,再以“互读教生”,也就是说,教师先认真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和困惑,在反复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经验、方法和策略。如此,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易走出的迷宫和陷阱,有了职业的敏感,有了充分的预判、理解和教学准备。教师再根据学生需要,把自己读出的路子、方法、步骤、资料和习惯揉进教学设计之中,直接呈现为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情感、阅读习惯的亲历中不断提高,真正学会阅读。
三、架构有法,设计好用有效的教学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千变万化,充满个性和创新,但皆有规可循。表现在形式上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呈现为一定的结构。常见的教学结构有“总分式”、“学用式”、“三问式”。
(一)总分式。“总分式”是先由整体的初步感知入手,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和基本框架,然后抓住局部的关键性的词、句、段,反复咀嚼、揣摩、体会、赏析,加深理解和认识,最后再回到整体,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总分式是教学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该式则重对文本的解读与意义构建。
总分式结构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设计时把整体切分成局部的环节和步骤,又要让每个局部都能投射、照应到整体上去,使整体和局部具有互相呼应而又层层深入的完整感和过程感。设计局部时,要能“看到”整体,“看到”这个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局部研讨越充分越深入,整体效果就越好。因此,设计中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并用好可以重点学习的局部。
(二)学用式。所谓“学用式”,就是课堂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解决对文本的理解;第二部分适当拓展,联系相关的语言和思想材料,展开自然合理的训练、探究和创新。前者是“学课文”,后者是“用课文”,这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一个“学以致用”的结构联系。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学要“死去活来”。“死去”是学习的过程,“活来”是使用的过程,“死去”为“活来”作准备。“学用式”结构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设计中应用普遍。
如在教《爱莲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作品,把握了主旨后,教者适时追问:“社会在发展,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了,陶渊明、世人、作者三者,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来看,你赞同谁?”这一问让学生跳出了文本思考,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果然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争辩热烈,各抒己见。最后教者总结:“现在不是谁穷谁光荣的时代了,大家尽可以去追求财富,但是绝不能唯钱至上,绝不能为了钱抛却良心,失去人格。”这样,在探究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学―用”结构,教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见识、读出自我,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这种“学用式”结构要注意课堂的“时空配置”,因为这类结构中“用”的部分,多为高潮所在,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参与讨论,需要师生合作,故而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否则,时间太紧、内容太满、对话太急,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三问式。这种结构是指设计中对一个文本可以用三句话来发问,首先问“说什么”,加以入手初解;接着问“怎么说”,加以辨析探究;最后问“这样说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要这样说?”加以追问深思。“三问”层层深入,形成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原认知能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思考学习主动而有条理,便于开发和生成新的知识,形成生动的课堂学习情境。
这样的设计,不仅要回答“说什么?”更要让学生回答“怎么说?”“好在哪里?”极具创新性、激疑性、启发性,是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