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本理念在生物教学的探索
【作者】 刘振华
【机构】 简阳市灵仙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生本教育理念,是指可以指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进行的一种新的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格局。
一、传统的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实行传统的“单向灌输法”
传统的“单向灌输法”毫无创新,有悖于新时期素质教育思想。“单向灌输法”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本来很有活力的一堂课,很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一堂课,结果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得不说,很多传统的教学理念早已不能适应现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了。
(二)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发展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去开展。而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过去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模式单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现在,随着办学条件的日趋改善,生物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生物课程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对于“尿的形成”过程,单纯地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或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既直观又形象,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科学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的统一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只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让“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达到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涉及一个实践活动——制作米酒。课前,教师可布置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体会制作乐趣;课中,让学生展现、交流制作经验和制作成果。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知识,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
(三)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摒弃其糟粕,让“生本理念”植根于新时期教育,让学生在“生本教育”方式下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生物学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实验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之许多农村学校实验条件不足,或是由于部分教师懒得做实验,实验课往往变成了教师直接讲实验而不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课堂教学不但显得枯燥乏味,而且还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教育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时,涉及一个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学生不亲身实验操作,怎能发现:如何盖盖玻片才能尽量避免气泡的产生?如何对玻片标本进行染色?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提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等。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
在设计一些课程的时候,要注重考虑学习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考虑到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思维正在不断发展和扩散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要多去开放和开发他们的思维。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索、去得出结论。这一个过程中既可使得学生爱上学习,又可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精神,当然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把多种学习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要求之下,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学会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爱上学习的氛围,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于生物学这门课程来讲,其中的一些知识,教师不应死板地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在学生进行探究之前就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放手发动学生让其自己去思索、探究,再开展同学间、探究小组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有一个探究性实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之前又有一个“蚯蚓走迷宫”实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两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何不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呢?通过探索研究,学生才可能发现:小鼠与蚯蚓走迷宫“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迥然不同,自然得出结论——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的学习能力强。再用不同的小鼠做探究呢?结果又怎样?再经过实验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自动改进实验方案等。显然,诸多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自然迎刃而解!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将“生本理念”融入到教学各环节,生物教学才会更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激发学生求知欲,才会更加促进“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生物学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传统的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实行传统的“单向灌输法”
传统的“单向灌输法”毫无创新,有悖于新时期素质教育思想。“单向灌输法”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本来很有活力的一堂课,很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一堂课,结果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得不说,很多传统的教学理念早已不能适应现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了。
(二)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发展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去开展。而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过去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模式单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现在,随着办学条件的日趋改善,生物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生物课程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对于“尿的形成”过程,单纯地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或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既直观又形象,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科学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的统一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只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让“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达到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涉及一个实践活动——制作米酒。课前,教师可布置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体会制作乐趣;课中,让学生展现、交流制作经验和制作成果。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知识,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
(三)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摒弃其糟粕,让“生本理念”植根于新时期教育,让学生在“生本教育”方式下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生物学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实验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之许多农村学校实验条件不足,或是由于部分教师懒得做实验,实验课往往变成了教师直接讲实验而不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课堂教学不但显得枯燥乏味,而且还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教育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时,涉及一个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学生不亲身实验操作,怎能发现:如何盖盖玻片才能尽量避免气泡的产生?如何对玻片标本进行染色?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提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等。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
在设计一些课程的时候,要注重考虑学习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考虑到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思维正在不断发展和扩散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要多去开放和开发他们的思维。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索、去得出结论。这一个过程中既可使得学生爱上学习,又可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精神,当然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把多种学习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要求之下,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学会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爱上学习的氛围,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于生物学这门课程来讲,其中的一些知识,教师不应死板地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在学生进行探究之前就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放手发动学生让其自己去思索、探究,再开展同学间、探究小组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教学初中《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有一个探究性实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之前又有一个“蚯蚓走迷宫”实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两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何不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呢?通过探索研究,学生才可能发现:小鼠与蚯蚓走迷宫“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迥然不同,自然得出结论——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的学习能力强。再用不同的小鼠做探究呢?结果又怎样?再经过实验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自动改进实验方案等。显然,诸多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自然迎刃而解!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将“生本理念”融入到教学各环节,生物教学才会更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激发学生求知欲,才会更加促进“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生物学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