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论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凸显生活性策略

【作者】 李国宝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笔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①从这一点出发,阅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与联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的不够丰富和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厚决定了实现这种沟通与联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体现阅读教学生活化,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着力就阅读教学中体现生活性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突出学生阅读主体,营造阅读生活性氛围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帮助人融入社会,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精神的和智慧的生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人适应和创造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是现代生活的需要。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阅读教学就必须为此打好基础,指引方向,激发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营造“生活性阅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欲望,再给足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并内化这中感受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自主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他们是以一个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读者的地位参与课堂活动的,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二、充分结合学生体验,提高阅读生活性效率
  1.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促进对课文理解和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尴尬的局面。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既没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缺少读的训练,学生就是不能被课文的思想内容所感染,始终处于似懂非懂、似悟非悟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并非不够高尚,行为并非不够感人,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自认为入文入情入境入理,学生却一脸茫然,尤其是一些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课文,即使教师做了相关背景的介绍,也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架起文章中反映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使得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产生共鸣。在引导理解和感悟时注重生活体验,就是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经验等沟通、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并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来促进理解、激发情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理解、感悟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教学中,我就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掘出文本中最易与学生生活融通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引导学生读悟“救助车夫”的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感悟鲁迅先生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半跪着”这个细节,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黄昏”“天黑了”这两个时间“细节”和“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这个场景“细节”来沟通学生生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会、想象,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体会鲁迅先生关爱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怀,深入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2.挖掘学生生活经历,促进阅读迁移和创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阅读教学注重生活体验,正是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丰富积累,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提升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才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积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加强与学生生活的互动,使阅读服务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的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之后,才能真正引起共鸣,被主动吸收和内化。加强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互动,就是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开展诸如“读一篇课文,做一件实事”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实事”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可以是积累语言,可以是写读后感想,可以是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是“以身试文”──做实验、搞调查、处人事等等。总之,要使阅读教学向生活开放,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为。
  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阅读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做法不一而足,但从根本上讲,只有当被激起的创新火花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迁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阅读迁移应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新型玻璃》一文,引导学生联系人们的生活需要,激发创造性想象,设想具有其它功能的新型玻璃;学习《草船借箭》后,组织学生在日常上中比一比“观风云,察天气”,谁能做到“神机妙算”等。这类迁移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加强交流,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而不能将阅读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通司机,还要组织、引导学生加强生活性体验积累,只有生活经验越丰富,才能做到与文本沟通就越容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越轻松、越深入,阅读活动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更加自然、积极和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