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需多措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 王国安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望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奠基语文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需多举措推进,让学生接触更多语言材料,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发展语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多举措   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我们知道,良好的语感能力,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新课标明确强烈要求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平台,培养学生语感是奠基语文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中走出来,搭建平台,运用多种举措,让学生在反复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接触语言材料,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发展语感能力。
  一、加强朗读训练,直至熟读成诵
  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是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钥匙,更是学生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因此,读也应成为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读书百遍,不仅获得其义自见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模式,搭建朗读平台,让教师多些朗读指导、诵读示范,让学生反复有的放矢朗读,直至成诵。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我们就应充分利用“读”这一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分层次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读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没有这样的成诵品读,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其义,形成整体感知,也不能放开想象,感受意境之深远,更不能“披文入情”、“入乎其内”。
  二、重视语言积累,强化语感训练
  语感来自积累。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言词便是很好证明,历史上任何一位文学大师都是饱学之士也可窥见一斑。因此,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也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引导读背诗词。我们要充分运用课前两三分钟,引导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至二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通过这一环节,毋需其它时间,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把该背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的新课标背诵要求,也能拓展阅读面,丰富阅读视野,为培养语感提供丰富素材。
  (二)设立名言专栏。课堂知识呈现的平台,无论是传统黑板,还是电子交互式白板,都是大面积的,我们可以择其一个角落来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推荐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以此作为语言积累的良好素材。并且要求推荐人员领着同学读背后,并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要求其他学生把这些记录在自己的摘记本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责任心,练习了写字,还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语感。
  (三)督促学生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有必要对其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篇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搭建运用平台,加强生活实践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语言文字上去。”也就是说,语感培养不仅需要练习,更应该注重实践运用,让学生处于多形态交往中感知语言,熟悉语言,正确使用语言,才能提高语感的敏锐性。通过反复实践运用,让学生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在感悟中得以升华。可以说这是培养语感最有效方法。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取生活经验中相应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想象榕树的高大、叶的嫩绿与耀眼,联想其生命力。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生活经验做基础,就不会在直击语言文字时就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对象,就会觉得空洞,不直观形象,就会产生理解困难。所以,培养学生语感,加强生活实践,丰富生活经验也是一个有效策略。这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读到相关文字时,才会联系联系起来,加深感悟。
  总之,学生良好语感培养,是一项长期应坚持的培训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奢求立竿见影,但要创新策略,在努力探索更多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成诵,积累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5年。
  [2]侯瑞丽,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 
  [3]杨炳辉,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地位[J].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