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之路

【作者】 朱长荣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怀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因此,只有当学生的阅读个性化了,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真自主、真感悟、真体验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一)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材料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要为学生服务。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的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来学习,学生大部分选择的都是"雨来智斗强敌"的这一部分,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理解了这一部分以后,再指导学生理解"那小雨来为什么会这么勇敢,宁死不屈呢?"原来这和他上夜校和周围的环境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长达54个自然段的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了,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而且打破了以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去学习。
  (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教师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个太阳》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美美地朗读,可以演一演,结合《种太阳》的歌曲表演,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文中的小朋友所画的四个不同的太阳,可以画一画自己想画的太阳,可以说一说你想把太阳送给谁,为什么,还可以鼓励学生动笔写一写等等,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真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不同与别人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的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得到绽放。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并且获得真实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记忆,用心灵去体会,使自己融入到文本中,使文本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是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情感,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一味地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话,那么阅读的功能就会大大降低。
  (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
  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完整却又独立的整体,如果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讲解读,这样就会失去文章该有的整体性,必然会失去作品所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
  三、真课堂
  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如果我们老师只知道一味追求完美的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那实际上就是扼杀了每个纯真的心灵的天性。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老师要求学生能够"与众不同",能够"标新立异",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我们希望在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辩声,在争辩声中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还原真正的课堂。
  (一)给学生言论自由
  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在话,想说就说,不说套话和空话。可根据平时的一些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喜欢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发言,然后人云亦云,这样就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课堂上也少了一些争论,而多了一些"和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说话的机会,特别是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敢于争辩的意识,以求更好地表现自我。
  (二)为学生创设发言,甚至是辩论的平台
  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我努力使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独特情感,努力使自己亲近学生,努力使自己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总会比以前多了几个"可以",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寻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可以让学生大声发言,实话实说,因为这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可以让学生"插嘴",因为学生"插嘴"中往往会迸发智慧的火花;更可以允许学生之间有争辩,因为只有学生在思考,在理解,才会有争论,争论代表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只有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只有实施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让个性化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