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剖析
【作者】 王树波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仙镇悦贤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计算错误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一些老师、家长和学生除开知识性和方法性方面的原因外,往往都把它归结为粗心大意。那么“粗心大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出现错误,主要产生有诸多心理障碍。我们只有准确了解学生做错题的常见心理障碍,才能有的放矢,增添对策,才能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效克服心理障碍,减少计算错误机率。
一、轻视心理,审题大意,出现偏差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如:①在一条长4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②在一条小路一边共种了11棵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这条小路一共有多少米长?同样都是要先求间隔数,第①题是已知总长和每隔的长度求间隔数,用除法解决相对简单些,但是,第②题是就用棵数来直接求间隔数,很多学生总是弄不清是加1还是减1。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出简单的情景图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并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畏惧心理,审题受阻,信心丧失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例如: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下半杯后,用热水加满;第二次喝下半杯后,再用热水加满;第三次喝下半杯后,再用热水加满;第四次全部喝完。聪聪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尽管喝了四次,前三次喝了都加满水,但是四次所喝的奶的总和就是原来的那一杯奶,所以,他四次一共喝的奶是1杯,水就是加的3个半杯共1.5杯水。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往往会自动选择放弃。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契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定势心理,思维束缚,迁移干扰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产生的错误很多,是我们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之一。解题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情境类化后沿用他认为适合该类问题的解决程序,或不作具体分析,而以一般化的规则、定理、原理解题,这种由过去经验、习惯引起的刻板的解题行为称作定势。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常见心理因素,正确的定势可以加快解题速度,往往解题者依靠正确的定势能采用最简捷的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不良甚至错误的定势却容易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选择上的不当乃至错误。定势的消极影响来源有以下两种:(1)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犯以偏概全、盲目解题的错误;(2)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敏锐性不够,对问题疏于思考,解题思路呆板,不能将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运用到新情景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其解题错误。如:教学混合运算后,做如下练习:(1)3×9+4×2 (2)64÷8+30÷6 (3)51-36÷6+12结果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第三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51-36,再算6+12。显然学生受到第一、二题的定势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第一、二题的解法惯性轨道,而导致第三题解答出错。如在初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如连续三道除法后做一道减法,多数学生会做成除法。还有算理不熟练导致计算能力差,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等,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得数,对算理不理解,就特别容易出错。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又如: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把凑整作为思考的唯一方法。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四、错位心理,分析力差,思路狭窄
许多数学问题中包含着潜在的信息,必须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问题挖掘新信息,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关键的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如:张波要从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要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上,就是想不到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上,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吗?看来,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比较粗糙,一时间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表面,而计算题本身又没有太多的具体情节吸引学生注意,显示形式单一,更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不精细,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所获取的表象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相近或相似的数据、符号更容易产生使信息失真,甚至出现数据、符号抄错等低级错误。如,把“+”误作“-”,把“1”写成“7”,把“14”写成“41”,把10×100抄成10×10,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五、急切心里,急于求成,厌烦失趣
小学中高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定力不足,不沉着不冷静,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当学生遇到稍复杂的计算题是往往急于求成,表现出表现为缺乏耐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计算题形式单调、枯燥,千篇一律的练习模式,使学生产生的畏惧、厌烦、抵触心里,完成计算题题目是往往敷衍了事,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六、结论
实践证明,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加强方法指导,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及时矫正;同时,还应注重分析知识原因,方法原因,有机结合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加强对学生解题技能的训练,让他们习惯于按严谨的思路、方式、规范化来做题,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淑持,小学数学教师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1年第10期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雪梅,吴立宝;数学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 [5]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一、轻视心理,审题大意,出现偏差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如:①在一条长4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②在一条小路一边共种了11棵树,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这条小路一共有多少米长?同样都是要先求间隔数,第①题是已知总长和每隔的长度求间隔数,用除法解决相对简单些,但是,第②题是就用棵数来直接求间隔数,很多学生总是弄不清是加1还是减1。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出简单的情景图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并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畏惧心理,审题受阻,信心丧失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例如: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下半杯后,用热水加满;第二次喝下半杯后,再用热水加满;第三次喝下半杯后,再用热水加满;第四次全部喝完。聪聪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尽管喝了四次,前三次喝了都加满水,但是四次所喝的奶的总和就是原来的那一杯奶,所以,他四次一共喝的奶是1杯,水就是加的3个半杯共1.5杯水。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往往会自动选择放弃。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契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定势心理,思维束缚,迁移干扰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产生的错误很多,是我们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之一。解题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情境类化后沿用他认为适合该类问题的解决程序,或不作具体分析,而以一般化的规则、定理、原理解题,这种由过去经验、习惯引起的刻板的解题行为称作定势。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常见心理因素,正确的定势可以加快解题速度,往往解题者依靠正确的定势能采用最简捷的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不良甚至错误的定势却容易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选择上的不当乃至错误。定势的消极影响来源有以下两种:(1)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犯以偏概全、盲目解题的错误;(2)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敏锐性不够,对问题疏于思考,解题思路呆板,不能将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运用到新情景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其解题错误。如:教学混合运算后,做如下练习:(1)3×9+4×2 (2)64÷8+30÷6 (3)51-36÷6+12结果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第三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51-36,再算6+12。显然学生受到第一、二题的定势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第一、二题的解法惯性轨道,而导致第三题解答出错。如在初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如连续三道除法后做一道减法,多数学生会做成除法。还有算理不熟练导致计算能力差,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等,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得数,对算理不理解,就特别容易出错。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又如: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把凑整作为思考的唯一方法。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四、错位心理,分析力差,思路狭窄
许多数学问题中包含着潜在的信息,必须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问题挖掘新信息,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关键的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如:张波要从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要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上,就是想不到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上,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吗?看来,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笼统、比较粗糙,一时间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表面,而计算题本身又没有太多的具体情节吸引学生注意,显示形式单一,更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不精细,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所获取的表象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相近或相似的数据、符号更容易产生使信息失真,甚至出现数据、符号抄错等低级错误。如,把“+”误作“-”,把“1”写成“7”,把“14”写成“41”,把10×100抄成10×10,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五、急切心里,急于求成,厌烦失趣
小学中高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定力不足,不沉着不冷静,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当学生遇到稍复杂的计算题是往往急于求成,表现出表现为缺乏耐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计算题形式单调、枯燥,千篇一律的练习模式,使学生产生的畏惧、厌烦、抵触心里,完成计算题题目是往往敷衍了事,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六、结论
实践证明,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加强方法指导,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及时矫正;同时,还应注重分析知识原因,方法原因,有机结合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加强对学生解题技能的训练,让他们习惯于按严谨的思路、方式、规范化来做题,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淑持,小学数学教师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1年第10期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雪梅,吴立宝;数学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 [5]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