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作者】 王绍雪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泥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法就是为达成这一需求而应运而生。这样才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吃得饱,从而达成“因材施教,让不同潜能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层教学法  应用
  传统语文采取班级授课,从目标预设到效果反馈,不顾学生潜质差异,整个教学流程采用“齐步走”式单向推进和“一刀切”的评价模式,致使学生语文兴趣丧失,语文素养无法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让不同潜能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在整体推进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特别是基础较差、素养不好的学生,对他们要采取“大锅煮,小锅补”的方式,即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因材施教,让不同潜能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标。
  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因人选择实施。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课程目标和发展目标。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标准规定要达到的目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就化为“三维目标”。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课程、教材要求的目标。学生分层是指把学生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培优扶差,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达到课程、教材的基本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各自起点上能前进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呢?下面让我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分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整个流程中都要体现分层思想,首先是目标预设要分层进行,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每一课都有各自侧重训练点。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课程、教材和学情出发,把课程、教材目标分解到学情中,使各个层次学生尽可能达到课程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层次性。如一位老师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制定的目标是:①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②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①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②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教学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这样的教学,就是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翅沦为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设问分层。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目标教学中实行设问分层,就能在全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思想,尽可能为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注意学生起点,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如教学《在仙台》这课时,教学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时,应设计:①一、二句各讲什么?②理解“物以希为贵”、“尊为”、“美其名曰”的意思。③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二)提问分层。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按预设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如上面设计①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②题提问中等生;③题提问中上生。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三)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多给中下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思维,来解决学习难题。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要鼓励,为学生考虑问题架台阶,作铺垫。只要学生尝到了一两次自己思维成果,就会有学习信心,就会有学习兴趣。
  三、评价要体现分层要求
  语文教学的评价既包括过程评价,也包括终结评价,既包括整体检测,也包括随堂反馈。在评价中,我们应改变“一张试卷测全体学生”的做法,也要体现分层思想,让不同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
  (一)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结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创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二)评价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降低评价标准,以鼓励为主,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概括、“补白”等。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总之,分层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不怕“麻烦”,能特别关注后进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教学,从学生个体提升开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松梅,分层教学法在语文中的应用和改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年。
  [2]胡兴宏,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运用[J].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杨洪江,关于语文“分层教学法”教改的新试验[J].四川科技报,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