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本体性教学在诗歌群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谭 丽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接触“群文阅读”这个词语是在2013年的春天,偶遇树人教育研究所的一位同志,谈起了语文教学界一场正在慢慢兴起的教学变革——群文阅读教学。只言片语,聊得不多,只是就“拓展当代学生的阅读面”所见略同。
随后的几次群文阅读教学观摩学习活动,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未能如愿参加充电学习。近日,因学校要推一名老师为县语文学年会献群文阅读研究课,我得以再次触摸“群文阅读”。陌生、茫然、忐忑充斥于心……于是,我开始“恶补”“群文阅读”方面的知识。网络是最有利的学习工具,通过理论自学、课例观摩,与名师工作室老师们的反复研讨,逐步加深了我对群文阅读的认识。从最开始的“一节课教若干篇文章”到最后的“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的理解,思想不断得到净化和充实——“原来,群文阅读的天地竟是如此美妙!”
“这节群文阅读课我们要教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每逢学校有老师要外出上公开课,我们就有集体研课的习惯。按照惯例,我召集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探讨教学目标和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与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获得的感悟。我们试着将“群文阅读教学”与“本体性教学”有机结合,从而突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语文姓“语”,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而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要做到这一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对诸向阳老师“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印象颇为深刻。对语文教学来说,诸老师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鉴于着力学生语感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意识到传统诗歌教学存在着的诸多不足,我们决定在诗歌群文教学上进行一次摸索。
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和执教老师个人的意愿,我们最终确定了以同一诗题《纸船》而展开的现代诗题材群文阅读教学。接下来,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教?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命题。他认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应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于是,我们根据同一诗题《纸船》,分别选入了泰戈尔、余光中、冰心、许冠杰四位名家的现代诗作为本堂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在商讨教学目标时,我们参照群文阅读的要求,确立了以“本体性教学”为主的训练目标。即:培养学生阅读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领悟作者创作诗歌的技巧。如何在短短几十分钟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课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诗歌教学走近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篇目少分量轻,考试比重不大,老师们对其缺少研究,现代诗歌教学成为一个盲点。由于长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诗歌阅读教学积重难返,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教师诗歌阅读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各自教学中形成的不良的教学方法,分析讲评式的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思考这堂课之前,曾试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诗歌。学生的回答让我们瞠目结舌。有学生谈到学习诗歌教学,认为就是老师讲,他们做笔记,然后用老师说的“带着……的情感”朗读几遍终结。学生没有主体意识,没有深入诗歌的精髓,没有走近诗人的灵魂,怎能体悟到诗歌中蕴藏的魅力呢?
于是,我们从读诗先读作者入手。所选的几篇范文,作者都是中外名人。让学生课外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本人及代表作品,为学生后面的理解和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如:泰戈尔的《纸船》究竟是要表达他怎样的在一种情感?余光中海外漂泊许多年,他是怎样通过《纸船》来表达他的心声?……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诗歌也在潜意识中走近学生的心灵。
二、掌握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质量
在我看来,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章,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它跟“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仍然还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以大声朗读和词句理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少、费、差、慢”的低效语文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质量需要从正确的阅读策略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我们在设计《纸船》的教学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策略)成为首要任务。如让学生分步进行阅读:课外查资料知作者,课堂内初读晓内容,再读想象诗意画面,细读做批注感悟诗人情感。在细读上,对学生进行精简批注的指导,让学生不再逐字逐句地进行批注,而把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浓缩为一个词语或词组写下来,有效利用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领会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方法训练与指导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领会诗歌的写作技巧,学习诗歌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几首《纸船》,虽然诗的题目相同,都属于现代诗,但题材有细微的区别,其中有散文诗,有诗歌,有歌词。在现代诗的群文教学过程中,在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对写作手法进行提炼,在写作特点上,总结出都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表达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诗,分别运用了对比、象征、想象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执教这堂课的王玉桃老师,本身是一个诗意的女子。她的性格多愁善感,有诗人一样的气质。在快要结束这堂群文教学课时,全班同学联系板书进行了现场作诗。最后,王老师以一个教者的身份,谱写了一首《纸船》,道出了一位教师对孩子寄托的无限爱意。诗意课堂,由此而生,学生对诗的创作、理解和运用事半功倍。
四、强化阅读主体,搭建合作学习及展示平台
群文阅读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主观阅读感受。教室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在设计任何教学活动时,都要问自己:学生能理解吗?学生会如何去思考并回答?有没有另外的可能?群文阅读教学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在传统诗歌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走教案”。但教师在面对群文时,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传统诗歌教学很少带动学生思考,要么是无限认同作者的观点,要么是无限认同教参的观点。而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无趣就是无聊,大都有简单固定的答案。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想到了“1+N”的学习模式,想用一篇诗歌的学习带动多篇学习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得很吃力,教师讲得也精疲力竭,课堂容量太大,教学目标完成不好。受“翻转课堂”的思路影响,我们大胆地颠覆了以往的设计思路,对几篇诗歌进行了整合,重新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阅读,即:快速浏览晓内容,轻轻朗读想画面,静静默读悟情感。把阅读的主权交予学生,每一次阅读都根据学情有不同程度的“拔节”。与此同时,教给学生用快速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汇报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和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教师的“导”显得游刃有余,课堂显得轻松愉悦。
……
小语界的“泰斗”崔峦说,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上的创新,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如果说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而本体性教学则让小学语文“修枝剪叶”,让教师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的一场“减负之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本体性”教学,无疑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少慢差费”驶向了“多快好省”的快捷轨道……
让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学的密林深处,深掘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随后的几次群文阅读教学观摩学习活动,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未能如愿参加充电学习。近日,因学校要推一名老师为县语文学年会献群文阅读研究课,我得以再次触摸“群文阅读”。陌生、茫然、忐忑充斥于心……于是,我开始“恶补”“群文阅读”方面的知识。网络是最有利的学习工具,通过理论自学、课例观摩,与名师工作室老师们的反复研讨,逐步加深了我对群文阅读的认识。从最开始的“一节课教若干篇文章”到最后的“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的理解,思想不断得到净化和充实——“原来,群文阅读的天地竟是如此美妙!”
“这节群文阅读课我们要教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每逢学校有老师要外出上公开课,我们就有集体研课的习惯。按照惯例,我召集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探讨教学目标和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与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获得的感悟。我们试着将“群文阅读教学”与“本体性教学”有机结合,从而突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语文姓“语”,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而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要做到这一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对诸向阳老师“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印象颇为深刻。对语文教学来说,诸老师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鉴于着力学生语感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意识到传统诗歌教学存在着的诸多不足,我们决定在诗歌群文教学上进行一次摸索。
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和执教老师个人的意愿,我们最终确定了以同一诗题《纸船》而展开的现代诗题材群文阅读教学。接下来,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教?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命题。他认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应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于是,我们根据同一诗题《纸船》,分别选入了泰戈尔、余光中、冰心、许冠杰四位名家的现代诗作为本堂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在商讨教学目标时,我们参照群文阅读的要求,确立了以“本体性教学”为主的训练目标。即:培养学生阅读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领悟作者创作诗歌的技巧。如何在短短几十分钟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课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诗歌教学走近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篇目少分量轻,考试比重不大,老师们对其缺少研究,现代诗歌教学成为一个盲点。由于长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诗歌阅读教学积重难返,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教师诗歌阅读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各自教学中形成的不良的教学方法,分析讲评式的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思考这堂课之前,曾试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诗歌。学生的回答让我们瞠目结舌。有学生谈到学习诗歌教学,认为就是老师讲,他们做笔记,然后用老师说的“带着……的情感”朗读几遍终结。学生没有主体意识,没有深入诗歌的精髓,没有走近诗人的灵魂,怎能体悟到诗歌中蕴藏的魅力呢?
于是,我们从读诗先读作者入手。所选的几篇范文,作者都是中外名人。让学生课外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本人及代表作品,为学生后面的理解和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如:泰戈尔的《纸船》究竟是要表达他怎样的在一种情感?余光中海外漂泊许多年,他是怎样通过《纸船》来表达他的心声?……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诗歌也在潜意识中走近学生的心灵。
二、掌握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质量
在我看来,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章,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它跟“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仍然还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以大声朗读和词句理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少、费、差、慢”的低效语文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质量需要从正确的阅读策略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我们在设计《纸船》的教学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策略)成为首要任务。如让学生分步进行阅读:课外查资料知作者,课堂内初读晓内容,再读想象诗意画面,细读做批注感悟诗人情感。在细读上,对学生进行精简批注的指导,让学生不再逐字逐句地进行批注,而把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浓缩为一个词语或词组写下来,有效利用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领会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方法训练与指导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领会诗歌的写作技巧,学习诗歌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几首《纸船》,虽然诗的题目相同,都属于现代诗,但题材有细微的区别,其中有散文诗,有诗歌,有歌词。在现代诗的群文教学过程中,在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对写作手法进行提炼,在写作特点上,总结出都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表达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诗,分别运用了对比、象征、想象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执教这堂课的王玉桃老师,本身是一个诗意的女子。她的性格多愁善感,有诗人一样的气质。在快要结束这堂群文教学课时,全班同学联系板书进行了现场作诗。最后,王老师以一个教者的身份,谱写了一首《纸船》,道出了一位教师对孩子寄托的无限爱意。诗意课堂,由此而生,学生对诗的创作、理解和运用事半功倍。
四、强化阅读主体,搭建合作学习及展示平台
群文阅读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主观阅读感受。教室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在设计任何教学活动时,都要问自己:学生能理解吗?学生会如何去思考并回答?有没有另外的可能?群文阅读教学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在传统诗歌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走教案”。但教师在面对群文时,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传统诗歌教学很少带动学生思考,要么是无限认同作者的观点,要么是无限认同教参的观点。而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无趣就是无聊,大都有简单固定的答案。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想到了“1+N”的学习模式,想用一篇诗歌的学习带动多篇学习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得很吃力,教师讲得也精疲力竭,课堂容量太大,教学目标完成不好。受“翻转课堂”的思路影响,我们大胆地颠覆了以往的设计思路,对几篇诗歌进行了整合,重新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阅读,即:快速浏览晓内容,轻轻朗读想画面,静静默读悟情感。把阅读的主权交予学生,每一次阅读都根据学情有不同程度的“拔节”。与此同时,教给学生用快速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汇报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和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教师的“导”显得游刃有余,课堂显得轻松愉悦。
……
小语界的“泰斗”崔峦说,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上的创新,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如果说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而本体性教学则让小学语文“修枝剪叶”,让教师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的一场“减负之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本体性”教学,无疑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少慢差费”驶向了“多快好省”的快捷轨道……
让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学的密林深处,深掘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做阅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