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作者】 程晓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做出初浅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改革 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不适应症”,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把握使用好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无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满堂灌”的状况。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一)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转变。
现代创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二)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创造,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二)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提出的要求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此,我们编制试行的《愉快的高中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形成的,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致同学的话、学生家庭情况、学习基本情况、第一学期学业成绩概况、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主任寄语等。对学分认定的评价方式,实行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模块的学分认定包括终结性和过程性两部分评价。其中,终结性的评价由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的成绩构成;过程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测验与考查”、“课外作业与任务”和“考勤”三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主要用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质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学校、社会在评价的认识、观念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我们正在积极完善、探索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方法。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不断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改革 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不适应症”,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把握使用好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无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满堂灌”的状况。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一)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转变。
现代创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启迪思维,获得新的发现。
(二)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创造,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体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二)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提出的要求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此,我们编制试行的《愉快的高中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形成的,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致同学的话、学生家庭情况、学习基本情况、第一学期学业成绩概况、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主任寄语等。对学分认定的评价方式,实行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模块的学分认定包括终结性和过程性两部分评价。其中,终结性的评价由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的成绩构成;过程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测验与考查”、“课外作业与任务”和“考勤”三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主要用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质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学校、社会在评价的认识、观念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我们正在积极完善、探索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方法。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不断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