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与阅读教学

【作者】 李云婷

【机构】 新疆阿克苏市第一师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知识与读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过程。不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需要读前活动。读前活动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激活背景知识。
  在学生本来开始读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先问问学生你们认识不认识这个人,他是谁,他在哪些方面做了哪些事情。学生肯定会说很多,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就会涉及到一些后面阅读中会出现的词汇,这样学生已有的词汇带动起来了,甚至可能接触到学生可能还没有学会的词汇,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这种语境当中给他提供出来,就让一些关键词他阅读这个课文的时候给他扫清语言上的障碍,包括一些关键的新的句子结构也可呈现出来。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语言信息输入量大,很多老师都说完不成,但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活动却是低效、无效的,甚至是误导的。语言教育可能也有一个经济学,有一个投入和产出联系的关系。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既然时间很紧,5个课时、6个课时、甚至8个课时也完不成一个单元。其实我们要看看每一段时间是不是有效的利用了。
  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学习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没有激活他已有的知识,没有引起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更多的词汇等语言的支持,进入阅读的时候,他就没有充分准备。现在很多教材已经在流程上已经设计了很好的读前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进行教学。教学活动要考虑前后的逻辑关系,一个活动要为下一个活动铺垫。一些单独看似乎很有意义的活动,串联起来之后,却可能达不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一个很好的活动,如果安排在错误的阶段,就不会很有效。
  激活已有信息要围绕主题要激活它,同时提供有效信息,不能盲目。有的老师提供的信息往往太多,所以完不成。激活就是点到为止,激活了就可以了,不宜在这个步骤中大力扩展,甚至进行语言训练,这会导致后面的文本阅读没有任何悬念,失去阅读的意义。有的老师甚至把阅读后的活动提到读前激活的过程中来做,这一定要注意到整个阅读的过程,甚至整个的单元教学过的程。单元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设计,要分清楚每一段他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然后每个阶段之间是一个什么样联系。
  对于阅读技能的训练,老师应该直接告诉学生阅读中要找到哪几个准确的信息,目的清楚、明确。在学生反馈时,应该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讨论,看看我们的信息是怎么获取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而且还有一个帮助,语言的交流也有一个互相的这种帮助。然后教师再从全班获得反馈,这样就可以把“面对全体学生”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若老师问,单个学生回答,那么三个问题就只能问三个学生,同一问题再问其他人意义已经不大了。这样,全班几十个学生也只有三个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其他的学生到底是会不会,或者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不一定能够发现的。
  现在的外语教学很强调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要给他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和有过程的阅读他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所以,阅读中要有层次。阅读材料本身它作为一篇文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入的一个载体,里面有很多的信息,这个输入不可能通过一次输入就把信息全部提取过来了。另外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很多的阅读的策略。阅读的策略也是分层来训练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在阅读最开始的时候训练学生通过快读来确定一些中心大意。快读的时候老师的时间就要把握准确。给学生多少时间读,要根据我们的阅读目的和策略的训练的需要来确定,有时可能30秒钟就够了,因为他很快就能扫到这些信息然后把它提取出来,有时可能十几分钟才能完成,因为可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让他去把信息提取出来。
  在阅读理解细节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把这个信息提取出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重新展现出来。在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材里面都有了信息转换的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阅读提取信息填在表格里。实际上整个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学生心理的过程、重新建构知识的过程。他把信息提取出来之后填在表格里面,他首先读了信息提取出来之后,然后又把它关键词写在表格里面,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解、提取、和理解加工的过程,这样的阅读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能够把信息提取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不是淡化了,他是更重要了,他应该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思维的上升一个层面。对于老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列出很多,强调教师德作用是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等。
  在新课程里词汇也是要学的,但是不像以前那样学了。一篇课文20、30个词,我们不可能一次把它全处理完了,词汇不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的。在读前的导入活动,我们就出来了一些主要的词汇、主要的句子结构。这样学生理解整个课文的基本大意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在阅读理解之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学习词汇、语法。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不应该中断阅读来处理词汇、语法,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对于语词,我们还应该从词块(lexical chunks)去学习,主要是一些搭配、固定的表达的方式等。
  在阅读中教词汇、语法,要把文本作为重点,基于文本进行教学,因为文本是相对完整的一个语意单位,它这个语意单位是有很多层面构成的,包括词汇、语句结构。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词汇、语法,都是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文段的整体、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这才是有意义的。有的老师习惯先处理词汇,这只能处理基本的拼写、读音、中文语义,即使再给几个例句,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这个词、甚至能运用这个词,但在最深的层面上,在这个语篇中,这个词的功能意义到底是什么,不阅读语篇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前面的词汇处理不可能起到全面的词汇学习作用,真正的理解还离不开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这样的词汇学习才是扎实的。语法也是一样。
  关于阅读过程中怎么才能帮助学生将这个文本的信息、细节提取出来,需要老师对这个文本本身的文体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不同的文体的语篇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培养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文体的语篇的基本结构,组织信息的机制,从而形成语篇层面的理解能力。
  现在的新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按照读前、读中、读后活动的程序设计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活动进行教学。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我们设计时要注意活动的过程性、层次性,先从复现课文内容开始,逐步扩展到综合运用,而且根据学生水平,确定综合运用活动的难度。
  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强调过程性教学,这个过程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明确阅读目的、训练阅读技巧以达到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种合理活动,做好角色的转换、关注阅读者阅读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