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作者】 邱芳琳

【机构】 简阳市井田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利用语音,艺术性地将文本的内容、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之一,一篇课文,只有学生去朗读、去领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就是这个道理,朱熹曾经说过,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胡适也说过读书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艺术性的朗读或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朗读是语调、语气、声音以及文中所传达出来的内涵、美感的交融,比如,在朗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就会体会到慈母般的父子情怀以及朴质淡雅的语言之美。因此,朗读会在无形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所在,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得朗读,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只有广泛朗读,才能体会到不同体裁的文章之美,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之中就能够如鱼得水,获得深切体会。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知道文章中所描绘的人、事、物,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人、某事、某物或者写作手法、抒情方法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的学习下去。朗读还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此外,如果长期坚持,反复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而且人在朗读时,副交感神经会加强工作大脑由此得到放松,心情也就自然爽快了。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级教育部门也都强调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如此。
  首先就是初中语文课对朗读普遍不够重视。现如今,有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读只是小菜一碟,小学阶段普遍以组词造句为主,有的师生认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内涵比较深,朗读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心态日益趋利化,课上的教学内容以考试的内容为主,而朗读又不是升学考试的考核内容,,因此朗读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日趋下降。朗读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学习的东西不易记住,好词好句等不能积累下来,语文也就不会学的太好了。
  其次是朗读时间不充分。朗读就是需要花时间去慢慢品味文中的意蕴的,只有反复朗读、反复咀嚼才能悟得文中的内涵。当前初中语文课上的朗读时间普遍偏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范读课文较少,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而且教师经常由于时间的缘故打断学生的朗读,朗读时间不够就直接导致朗读不充分,朗读品质低下,对于之后的语文学习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再次就是朗读品质低下,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感到不自然,或结结巴巴、叽里咕噜,或如机关枪放炮,由此一来朗读的美感荡然无存,这就说明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停顿的长短和语速的快慢,而且中学阶段的课文情感比较细腻,学生虽能意会但是不能用朗读表现出来这种美。
  最后就是缺乏朗读指导,学生的朗读面也比较窄。朗读不是生硬的将文章内容读出来,而是需要结合文中意境细细品味,将文章中的情感融于朗读之中,让自己和听者都能感受到文章中的气息。有的老师不会进行朗读指导,有的老师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是不得其法,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哪个字或者哪个句子需要读重,哪些需要读轻,只重声音的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朗读指导,由于不会短句,或一口气读完一个长句累的气喘吁吁,或结结巴巴失去节奏。此外,朗读面窄也是当前初中生的劣势,学生的朗读往往只限于教材中的文章,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的朗读任务,也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朗读课外文章。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以读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朗读又是语文学习之本,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大阅读观“,以读为本,让学生大胆诵读,积极主动地诵读,并且还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己赏析文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充分体现文章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意境,这样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树立“以读为本”的阅读观,不仅要重视朗读教学,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品质,这都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基本所在。只有教师重视朗读教学,才能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细细品味文章意蕴。
  (二)创设阅读情境
  由情入境,由情入辞,由情入理,这都是能够通过朗读实现的,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阅读情境,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上一层楼,并在情境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在课堂上率先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事情,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事情,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
  (三)扩大阅读面,加强朗读指导
  初中生的词汇和知识面都在不断扩大,教材中已有的文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了,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教学的效率,首先就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本次课堂所学习的文章类型给学生布置同类型的阅读文章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朗读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范读课文,还要教给学生控制音调高低、语速快慢的方法。
  四、结束语
  朗读是语文学习之本,只有做好朗读教学工作,学生才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