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作者】 牟小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师——一个头顶光环的职业。在冠以教师无数美誉的同时,也将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对教师职业至高无上的评价。在第30个教师节里,习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提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习总书记在这段谈话中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做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对好老师工作的充分肯定;二是在充分肯定好老师工作的同时,又对新时期的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也是对新时期好老师提出的殷切希望。然而,当我们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我认为应当做这样的老师,来诠释对教师职业的解读。
  一、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好老师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反思型教师。不仅仅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还可以是教学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梳理成文,便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故事,对于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
  【案例】今天,教学“旋转与平移现象”这一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喜闻乐见,又感觉形象,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激情可想而知。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言,都在绞尽脑汁例举自己身边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正当兴致正浓时,杨茂突然举手(并用手捏着鼻子)。我以为她又有什么新的招数了,于是,赶紧把她叫起来。没想到她却说了一句让我第一次碰到更让我哭笑不得的话:“老师,刚才漆敏打了好大一个屁,好臭啊!”顿时,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了短暂的一秒钟,继而就是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漆敏则是满脸尴尬,脸红到了耳根,很不好意思。当时,我也只是一笑带过,没怎么把它放在心上。学生嘛,不就是喜欢来点新奇刺激的东西嘛,只要言归正传,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所以也没想到该为这个女生解解围。(因为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也只是和学生一样,把它当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而已,事后与同事交流,才意识到当时还真该为这位女生挽回一点面子。) 
  中午吃饭时,我把此事当成了一个笑话与其他老师一起分享。当时,老师们也感到好笑。我想:这也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吧。当时,一位同事就问我:“那你当时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一句话把我给问住了。是啊,当时我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我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啊!更没把它当成一件多大的事,只是把它当成了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小笑话而已。突然,我意识到:是啊,当时我是不是该说点什么呢?也让这位女生没那么难为情吧。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可说什么呢?还确实没想过。这位同事接着说:“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说:‘打屁,说明她的排毒,解毒功能好。因为打屁时会释放出一种气体,而这种气体就是体内的一种毒素。人打屁就可以排放这种气体,不体内的毒素排出来,这样会更有益身体健康,不是一件什么好笑的事。’”还有同事余兴未尽,继续开玩笑似的说:“管天管地,不管人家放屁。”……
  这件事也许那个女生早已淡忘,可我却在反思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如果巧妙的处理好了这个课堂突发事件,我想至少会收到以下这些效果:(1)结合此个事例,让学生增加了知识,正确认识了人的这一生理发展过程,而再不会把它当作笑话了;(2)也不会使这个女生那样难堪,为她挽回一点面子,觉得不是那么难为情,也许会给她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我想:以后在课堂上再有这样类似的偶然事件的发生,将不会这么草率。 
  二、做一个宽容型的教师
  教学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让我们为师者倍感头疼。可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教师或许会付出更多,换一种不同寻常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来唤醒他们,为这部分孩子撑起另一片天地。
  【案例】郭栋,男,现正读我班(六年级),好动、贪玩,做任何事都没有耐性,没有恒心,能保持三五分钟热度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班上的处境较艰难,因为他喜欢动手打人,又一口脏话,与同学相处又不够义气,学习上更是散漫,经常不完成作业,在同学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十足的“赖皮”。特别是在近段时间(即将面临毕业考试),学习气氛比较紧张,各科的复习抓得紧,学生们都在有条不紊的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可偏偏就是他给老师和同学添了几分不高兴的情绪。组长每天交作业都在汇报同一件事情:***作业,只有郭栋没有交,并且一连几天都这样。这学生如果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那只能说明一点:学习上他分心了,他已经不能与老师拧成一股绳了。我一听这话,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在这节骨眼上,怎么能出这样的岔子呢?得好好教训他才是,不然,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的。怎么办呢?是狠狠地教训他一顿呢?还是告知其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进行管理呢?还是与他交心谈心,找出症结所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仔细折磨一下:这时如果逼的太紧的话,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因为即将毕业,情绪都是极不稳定的。于是,我打消了好好治治他的念头,选择了后者。那天,我在排练完庆六一的节目后,我把他单独留下,与他郑重其事的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不想学,而是实在管不住自己,放学一回家,什么事也不用做,什么事也不想做,就只是想睡,更不想作业的事情了。一回到家,书包一甩,早就把学校的事抛诸于脑后了。我和他一起分析了原因,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拟出了比较适合他的方案,他也赞许的点了点头,也下定了决心,认为自己一定能把握好最后这段时间的。这时,我能明显的感觉出我刚叫到他时脸上的那种害怕的表情已不在了,换上了一种比较轻松的笑容。这一次。我原谅了他,并没有因为他的过错而惩罚他,我能感觉的到他脸上那种舒心的笑容,这天是星期五。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原谅与宽容,除了换来那一瞬间的舒心的笑容以外,并没有真正的唤醒他。因为星期一早上组长继续来报:“郭栋的作业一点也没有做。”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感染。这样的学生怎么就这样屡教不改呢?怎么就怎样没有恒心与毅力呢?看来,单靠老师的力量是太小了,是不能把他拉入正轨的,得配合家长好好管管他才是。因为他地处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几乎不过问,如果请家长,对学生来说,那将是一招狠棋,如果学生在校被叫请家长,那一定是犯了什么大错,学生是很惧怕这样的事的。于是我动了让他请家长的念头。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我能看出他脸上那种若无其事的态度。因为他一定在想:以前没做作业,老师不也原谅了我吗?老师不也把我怎么样吗?不就是讲讲道理吗?我更气愤了,我非得叫他把家长找来才行。我叫他自己在办公室打电话,把自己最近的情况一五一十地给家长说清楚。他磨蹭了半天还是打了,他说没人接。我只说了一句话:“一直打,直到有人接了为止。”其实我知道,并不是电话没人接,而是他自己没有勇气打这个电话,随便胡乱按了一串号码。也许是他怕了,也许是他看到了老师强硬的态度。也或许他认为自己做的有些不对了,他就这样一直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站了许久,也没有再去打一次电话。终于,他鼓起了很大的勇气,从电话前走到了我的面前,小声的说了一句:“老师,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角的泪水。泪水代表什么?是害怕?还是悔过?其实不管是什么也不重要,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此时,我抓住契机再次分析了他的行为,让他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我也推心置腹的与他再次长谈了一次。我们从班集体的利益谈到今后的人生理想;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寄予厚望,谈到老师的苦口婆心与期望……,最后,他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下定决心悔改,并且还对老师说:他会用行动证明给老师看的。我相信了他,也又一次对他所犯下的过错宽容了他,也许这次他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错了。
  第二天,他的作业中夹着一张纸条:“谢谢你,老师,又一次尊重了我,我会努力做好的。”看到这,我舒心的笑了。是啊,面对他的不足,我又一次宽容了他,用他的话来说,是我又一次尊重了他。这几天,我也明显感觉出了他的变化,认真学习,而且,遇到不懂得问题总会缠着老师直到弄懂为止。从他的眼睛里,我也读到了一种感激之情。有一天,组长回报说郭栋的作业又没交。我想:难道老毛病又犯了?在批改作业时,却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对不起,今天的作业我确实忘带了,但请老师相信,我是做了的。”他怕老师不相信,还在后面特别注明是做了的。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不出所料,中午回家吃饭后,他就把作业交到了我的面前。从这以后不仅每天的作业他都按时完成得很好,而且成绩也突飞猛进。也许这是老师宽容的力量吧,把他拉回了正轨。
  三、做一个尝试创新型教师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不应该受到禁锢的,学生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超出老师的课前预设。这时,我们老师应该要做的就是做学生忠实的听者,让学生的大胆尝试得到认可,做一个打破墨守陈规的创新型教师。
  【案例1】那天,我们在共同完成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目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并说出理由。题目是这样的:1,1,2,1,1,2,---,----,----。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规律,也在说着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我发现一个小男孩手举的很高,似乎很激动。于是,我就让他起来说说他的想法。他不紧不慢的说出了他的推理结果:1,1,2,1,1,2,3,2,1。顿时,全班哗然,因为他的结果与孩子们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连我当时也觉得这哪儿算是什么规律呀。不过,我还是应该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也着急了,自己的结果居然迎来这么多怀疑的目光。他红着脸说起了自己的推断过程:1+1=2-1=1+2=3-2=1。接着还往下推出了一连串的结果:1+1=2-1=1+2=3-2=1+3=4-3=1+4=5-4=1......时至这里,我从心底里已经开始赞同这位学生,而且还有几分佩服,他想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结果。或许,初看结果,我们下一个结论:那是错的。如果我们不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那么他着点闪光点将被泯灭。听了他头头是道的说理,合乎逻辑的推理,至少我们已经给了他100分。其实,所谓的规律,不就是事物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吗?着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中趋向发展。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应该为这位学生大胆的尝试和猜测投上一记赞成票吧。
  【案例2】这是一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小男孩。那是在学习一道思考题的时候出现的一幕,题目上有两个小动物跷跷板游戏。其中小鸟重150克,另一只动物重410克,下面可供选择的有三种动物:小鸡重160克,小鸭重260克,鹅重420克(鹅穿了一件衣服),问:怎样将小动物加上去,跷跷板才能平衡?学生么都在讨论着如何解决。突然,角落里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于是,我就让他说他的想法。他说:“我把重150克的小鸟赶下去,再把420克的鹅加上去,同时,脱掉鹅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说不定衣服刚好重10克,那么跷跷板就平衡了。”我谔然,居然还有这么奇怪的答案。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他的结论完全正确,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的是这位学生的大胆猜想,大胆尝试的这种勇气和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毕竟他还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多么富有童心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应该抹杀他们的这种大胆性和创造性,而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
  看,这些孩子多富有童心啊!就让我们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去大胆尝试与创新吧,孩子们的尝试便是老师最大的创新!
  无论是从哪个维度,幸福了学生,便幸福了教师,让我们为着好老师的标准进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