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作者】 田 芹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多读书不仅能使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他们以后在写作时更富文采、更有灵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1)以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专心阅读的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精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尤其是活泼好动型的孩子往往坐不住,那么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要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心读书习惯的形成。老师分别采用让学生读书后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不是成为简单、枯燥的代名词。
(2)提出问题,让孩子读书与思考相结合。
如果孩子读书不思考,走马观花看一遍,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也不会有什么所得,所以在学生读书时老师要善于抛出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有趣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我在学生读书前设计了如下问题:约瑟把那条旧毛毯扔了没?
爷爷分别把它做成了什么呢?约瑟为什么不舍得丢掉这些旧东西?学生们纷纷去书中找寻答案。通过一步步设疑,让学生畅谈阅读的感受,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阅读刚开始是粗线条的,当他们阅读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老师通过抛出问题让他们回到文本中反复接触材料,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这样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也会逐步地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
(3)以开展活动来激发读书的动力。
利用阅读课上开展的“我是讲故事大王”、“争创读书小明星”等活动,让孩子讲一讲所读的书上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这既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重要的手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开始比较难,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词语提示,引导他们把内容说得有条理,说清楚,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在活动中对于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激励他们保持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继续阅读的动力,同时也给其他孩子以示范和带动。
(4)利用读写绘来内化所读内容。
一年级的孩子会写的字虽然有限,但是可以让孩子们在读完一本书后让孩子们把读书的内容通过画笔画出来,结合自己学过的字写出自己的心得,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样孩子通过思考和书画,拓展了思维,创新了能力。我们都知道,一年级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在阅读中经常有很多阅读资料会带儿童遨游在幻想的世界中,使孩子沉浸在奇思妙想里,那么读写绘这种形式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写出自己的心得。孩子们喜欢这种形式,也就把这当成一种载体,把读书当成创作的源泉,从而更加激发起继续阅读的动力。
(5)注重阅读积累,逐步将零散的知识点提升成内在的素养。
在读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比一比谁记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孩子们记得多了,词语和句子储存于大脑,慢慢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显现出优势来,也就是说学生在积累好词好句的同时,积累了文化,初步打好了文学的底蕴。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尤其是部分在语文学习上吃力的孩子,认为读书很耽误时间,不愿意静下心来细读里面的文字,或只关注绘本中的感兴趣的图片,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阅读从平面的、单向的行为变成立体的、多向的活动,另一方面在班里呼吁孩子们热爱读书从仔细读好每一本书开始,同时反复提醒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勾勾画画,提倡读书即拿笔的读书习惯,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要多去鼓励学生,用情感来唤醒学生内在的热爱读书的动力,同时具体到每个读书的细节,真正让学生乐意阅读,并去享受阅读。
(1)以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专心阅读的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精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尤其是活泼好动型的孩子往往坐不住,那么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要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心读书习惯的形成。老师分别采用让学生读书后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不是成为简单、枯燥的代名词。
(2)提出问题,让孩子读书与思考相结合。
如果孩子读书不思考,走马观花看一遍,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也不会有什么所得,所以在学生读书时老师要善于抛出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有趣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我在学生读书前设计了如下问题:约瑟把那条旧毛毯扔了没?
爷爷分别把它做成了什么呢?约瑟为什么不舍得丢掉这些旧东西?学生们纷纷去书中找寻答案。通过一步步设疑,让学生畅谈阅读的感受,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阅读刚开始是粗线条的,当他们阅读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老师通过抛出问题让他们回到文本中反复接触材料,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这样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也会逐步地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
(3)以开展活动来激发读书的动力。
利用阅读课上开展的“我是讲故事大王”、“争创读书小明星”等活动,让孩子讲一讲所读的书上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这既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重要的手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开始比较难,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词语提示,引导他们把内容说得有条理,说清楚,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在活动中对于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激励他们保持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继续阅读的动力,同时也给其他孩子以示范和带动。
(4)利用读写绘来内化所读内容。
一年级的孩子会写的字虽然有限,但是可以让孩子们在读完一本书后让孩子们把读书的内容通过画笔画出来,结合自己学过的字写出自己的心得,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样孩子通过思考和书画,拓展了思维,创新了能力。我们都知道,一年级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在阅读中经常有很多阅读资料会带儿童遨游在幻想的世界中,使孩子沉浸在奇思妙想里,那么读写绘这种形式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写出自己的心得。孩子们喜欢这种形式,也就把这当成一种载体,把读书当成创作的源泉,从而更加激发起继续阅读的动力。
(5)注重阅读积累,逐步将零散的知识点提升成内在的素养。
在读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比一比谁记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孩子们记得多了,词语和句子储存于大脑,慢慢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显现出优势来,也就是说学生在积累好词好句的同时,积累了文化,初步打好了文学的底蕴。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尤其是部分在语文学习上吃力的孩子,认为读书很耽误时间,不愿意静下心来细读里面的文字,或只关注绘本中的感兴趣的图片,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阅读从平面的、单向的行为变成立体的、多向的活动,另一方面在班里呼吁孩子们热爱读书从仔细读好每一本书开始,同时反复提醒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勾勾画画,提倡读书即拿笔的读书习惯,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要多去鼓励学生,用情感来唤醒学生内在的热爱读书的动力,同时具体到每个读书的细节,真正让学生乐意阅读,并去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