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 田 佳 高永云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已成为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共识。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尝试着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置讨论、探究等问题,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但不少假讨论、伪探究充斥课堂,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活动而活动,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缺少交流、缺少碰撞、缺少新的生成。不少老师在盲目的跟风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什么而活动,为什么而探究?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格局,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真正喜欢历史,愿学历史呢?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改变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尤其是我们乡镇上的历史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单一“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积极性调动不够。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学生在阅读中,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阅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三、提问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学生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通过讨论,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四、归纳点拨,深化认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归纳点拨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所以,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五、历史课要有“历史味”
历史课多了外在的形式,而恰恰少了最不可或缺的“历史味”。历史课没有历史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只有干瘪枯燥的历史结论,只有填空,只有搬运,这还算是真正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还有“历史味”吗?这样的历史课初中的孩子们会感兴趣吗?例如:学习“中共一大”,为什么重点探究老师们自己都不太明白、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明显深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为什么只以提问的方式枯燥干瘪地呈现“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能讲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呈现细节?在学习“焚书坑儒”时,学生还不清楚什么是“焚书坑儒”呢,为什么就急着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岂不本末倒置了?许纪霖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理会到历史的魅力。”?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本来历史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科书在编排的时候已经使历史的味道变淡了,使历史的面孔变得机械呆板了。而我们中学老师更是变本加厉,就教材教教材,培养的基本都是“读书家”、“填空家”、“搬运工”,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奢谈“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历史课”?
一、从改变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尤其是我们乡镇上的历史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单一“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积极性调动不够。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学生在阅读中,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阅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三、提问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学生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通过讨论,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四、归纳点拨,深化认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归纳点拨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所以,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五、历史课要有“历史味”
历史课多了外在的形式,而恰恰少了最不可或缺的“历史味”。历史课没有历史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只有干瘪枯燥的历史结论,只有填空,只有搬运,这还算是真正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还有“历史味”吗?这样的历史课初中的孩子们会感兴趣吗?例如:学习“中共一大”,为什么重点探究老师们自己都不太明白、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明显深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为什么只以提问的方式枯燥干瘪地呈现“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能讲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呈现细节?在学习“焚书坑儒”时,学生还不清楚什么是“焚书坑儒”呢,为什么就急着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岂不本末倒置了?许纪霖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理会到历史的魅力。”?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本来历史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科书在编排的时候已经使历史的味道变淡了,使历史的面孔变得机械呆板了。而我们中学老师更是变本加厉,就教材教教材,培养的基本都是“读书家”、“填空家”、“搬运工”,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奢谈“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