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
【作者】 潘廷珊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目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叫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中,女真的勃兴这一部分条理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列出:女真的勃兴(生活;统一;抗辽;建国。)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女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发展,女真力量增强,促进统一,统一的实现,团结一致,有利于抗辽,抗辽的成功,摆脱辽的控制,才能建国。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议会斗争(革命爆发)→1642年内战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
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如《战国七雄》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我利用课文中的“战国形势图”,把七国的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住了。像这种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教材中举不胜举,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来掌握。而政治课上所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中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一种社会比前一种社会来得进步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学习,又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几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目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叫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中,女真的勃兴这一部分条理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列出:女真的勃兴(生活;统一;抗辽;建国。)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女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发展,女真力量增强,促进统一,统一的实现,团结一致,有利于抗辽,抗辽的成功,摆脱辽的控制,才能建国。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议会斗争(革命爆发)→1642年内战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
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如《战国七雄》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我利用课文中的“战国形势图”,把七国的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住了。像这种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教材中举不胜举,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来掌握。而政治课上所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中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一种社会比前一种社会来得进步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学习,又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几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