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者】 秦培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曹营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写作 积累 兴趣 评价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写。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和前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写,乐于写。如果不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上,使学生愿意习作,热爱习作,那就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在作文起步阶段,情感态度十分必要。从兴趣入手,逐渐提高习作要求。
1、消除恐惧,使学生敢写。
许多小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神秘感,一提作文就有一种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为难心理,认为作文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因此,在学习习作的初始阶段先不要给学生树立作文意识。建立作文即说话意识。无需顾及汉字学多少,可用拼音代替。对学生来说,自己所说的所想的能跃然纸上,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老师恰当鼓励,让学生自由表达,消除恐惧,变难为不难,敢说敢写。
2、取消命题,让学生能写。
教师或教材的命题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命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可能会无话可说,使学生写作不感兴趣。在初始阶段,取消命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去写,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自然觉得写作不难,乐于去写。
3、关注情感,使学生愿写。
儿童的情感世界是色彩斑斓的,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只限于物质上的满足。作为教师,应利用习作,给孩子创造表内心情感世界的机会,让孩子的心灵通过作文向别人敞开,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烦恼,表现儿童的幼稚和天真,让孩子的心灵有一种满足感。当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需要时,他们的习作水平便无需忧虑。
二、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每课都至少积累两句好句摘抄并进行分析,写在积累本上。还要求学生摘抄每期报纸上的好句好段,这样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内容写。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好写,因为情境是已给学生准备好了米,写只是让其炊。写作的起始阶段是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很好的办法。
1、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挖掘习作源泉。
本来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不怎么说读写结合呢。翻开我们的教材看一看,也不难看出里边有好多适合于习作练笔的素材。但教师如果硬性地让学生去练笔,学生可能因为缺少兴趣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教师如果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练笔情境,就会点燃学生有话可说,非说不可的创作火花。学生动情的东西,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稳定持久的习作训练状态。
2、根据生活实际情境,挖掘习作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习作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赞可夫就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感情。”眼下有人提出“大作文观”概念,也就是说要在生活中构建习作框架,渗透习作意识,营造习作氛围,激发习作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善于捕捉活动中的情境浪花,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轻松练笔的目的。当组织学生看完《闪闪的红星》这部感人的电影时,就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篮球比赛后,就让学生写一写赛场前后的故事;运动会之后,不论班级名次如何,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以此为内容练笔,会出现好多精彩片段……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到这些活动情境的浪花,就不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诞生。
四、激励性评语评价学生作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作文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活动,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虽然这种成果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有的甚至是可笑的,但他们毕竟在写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和心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激励中爱上写作。
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也是燃起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尤其是所谓的差生,一旦得到鼓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将学生在每一处的长处和优点抓住。对每篇作文的评语,我都力求写成评论欣赏,抓住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写作的勇气,感化他们智慧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从心里流出本该就有的成功之甘泉。哪怕文中只有一个好的句子或一个好的词语,也要在下面画上赞赏的圆圈、写上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缺点,我尽量以委婉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所以,教师衡量学生作文时忌用一把简单统一的尺子,而需要多把尺子。比如对那些平时写字潦草的同学,我的评语是:“谢谢你,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你的字体再工整一些,老师就该送你一朵花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得到它的,你有这个实力。”事实证明,运用评语激励学生,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能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之火,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启动情感、品尝成功、优化评改、丰富题材,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上写作吧!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写作 积累 兴趣 评价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写。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和前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写,乐于写。如果不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上,使学生愿意习作,热爱习作,那就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在作文起步阶段,情感态度十分必要。从兴趣入手,逐渐提高习作要求。
1、消除恐惧,使学生敢写。
许多小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神秘感,一提作文就有一种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为难心理,认为作文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因此,在学习习作的初始阶段先不要给学生树立作文意识。建立作文即说话意识。无需顾及汉字学多少,可用拼音代替。对学生来说,自己所说的所想的能跃然纸上,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老师恰当鼓励,让学生自由表达,消除恐惧,变难为不难,敢说敢写。
2、取消命题,让学生能写。
教师或教材的命题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命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可能会无话可说,使学生写作不感兴趣。在初始阶段,取消命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去写,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自然觉得写作不难,乐于去写。
3、关注情感,使学生愿写。
儿童的情感世界是色彩斑斓的,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只限于物质上的满足。作为教师,应利用习作,给孩子创造表内心情感世界的机会,让孩子的心灵通过作文向别人敞开,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烦恼,表现儿童的幼稚和天真,让孩子的心灵有一种满足感。当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需要时,他们的习作水平便无需忧虑。
二、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每课都至少积累两句好句摘抄并进行分析,写在积累本上。还要求学生摘抄每期报纸上的好句好段,这样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内容写。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好写,因为情境是已给学生准备好了米,写只是让其炊。写作的起始阶段是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很好的办法。
1、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挖掘习作源泉。
本来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不怎么说读写结合呢。翻开我们的教材看一看,也不难看出里边有好多适合于习作练笔的素材。但教师如果硬性地让学生去练笔,学生可能因为缺少兴趣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教师如果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练笔情境,就会点燃学生有话可说,非说不可的创作火花。学生动情的东西,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稳定持久的习作训练状态。
2、根据生活实际情境,挖掘习作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习作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赞可夫就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感情。”眼下有人提出“大作文观”概念,也就是说要在生活中构建习作框架,渗透习作意识,营造习作氛围,激发习作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善于捕捉活动中的情境浪花,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轻松练笔的目的。当组织学生看完《闪闪的红星》这部感人的电影时,就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篮球比赛后,就让学生写一写赛场前后的故事;运动会之后,不论班级名次如何,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以此为内容练笔,会出现好多精彩片段……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到这些活动情境的浪花,就不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诞生。
四、激励性评语评价学生作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作文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活动,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虽然这种成果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有的甚至是可笑的,但他们毕竟在写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和心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激励中爱上写作。
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也是燃起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尤其是所谓的差生,一旦得到鼓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将学生在每一处的长处和优点抓住。对每篇作文的评语,我都力求写成评论欣赏,抓住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写作的勇气,感化他们智慧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从心里流出本该就有的成功之甘泉。哪怕文中只有一个好的句子或一个好的词语,也要在下面画上赞赏的圆圈、写上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缺点,我尽量以委婉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所以,教师衡量学生作文时忌用一把简单统一的尺子,而需要多把尺子。比如对那些平时写字潦草的同学,我的评语是:“谢谢你,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你的字体再工整一些,老师就该送你一朵花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得到它的,你有这个实力。”事实证明,运用评语激励学生,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能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之火,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启动情感、品尝成功、优化评改、丰富题材,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上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