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谭忠容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的教学策略已然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了,而微课的出现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使高中教学重现活力。将微课应用到现代化高中化学教育中,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强化化学教学效果,进而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教师只有在授课中科学地运用微课教学,才能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化作用,进而才能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微课”概念。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促进业务成长。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再次,我懂得了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的关系。什么是翻转课堂呢?它就是教师创建微课学习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看微课教师中的讲解,回到课堂中对面交流的教学形式。
2、开展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包括了问答、讨论、练习、反馈等互动环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这种以沟通为目的的教学是完整性教学。教师感情充沛的讲授和眼神的交流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师生的交流在组织教学中有异乎寻常的作用。而“微课”展示的仅仅是教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讲授,即“微课”是通过人机单向“对话”完成教学活动的。那么,人机“对话”是否就能代替师生交流呢?以我的“原电池原理”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本堂“微课”一共4分54秒,从生活中的原电池应用引入课题,分析了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讲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如果放在课堂上需要二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才能完成,原来二十五分钟的内容为什么可以压缩成5分钟来完成呢?可能有教师讲解不到位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学生的参与,缺乏师生的双边活动和教学反馈,老师一灌到底,灌输式教学大大节省了时间。这里真的要对教学效果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学生学会了吗?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呢?我认为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应该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应该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生命”的课堂是需要师生交互配合,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但是,人机单向的“微课”在这点上是缺失的。
3、进行巧学妙记。
知识点多、记忆量大是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如果让学生生硬的记忆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起厌学情绪,还会因知识点过多而造成混乱的现象。将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分段式记忆和理解,同时将不同分段中的知识点分散记忆并且督促学生反复记忆是解决此种办法的最佳模式,微课的诞生正好解决的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微课,一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一次十分钟以内,对学生而言不存在学习的压力,对教师而言也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讲解透彻、分析清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针对元素化合物种类多,形式多样的情况下,我们以铝作为代表进行知识点的分解,将单质铝和铝的化合物分割成一个系列微课,分别讲解其性质、作用、制法等,让学生完成分段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增强记忆,同时也不会感觉到烦躁和记忆的压力,久而久之的积累必将铝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记忆下来并灵活运用。
4、展示微观世界。
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例如:“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学习其性质时,笔者用课件首先展示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醇的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两个反应的本质,达到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的目的。又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类晶体的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离子晶体中的离子如何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成为单个的分子,在画面上显示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要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困难得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熔沸点高的原因。借助计算软件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中的微观过程,逼真模拟各类化学反应,更是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展示微观世界,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优化化学实验。
(1)提高实验的可视性。在进行水与钠反应的化学实验时,以往都是在大烧杯中完成的,现在则可以利用投影 仪,在投影仪试管中完成,学生能够从投影仪屏幕上清楚而直观地观察到钠与盛有酚酞试液的水反应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性和清晰度。
(2)模拟错误操作方式。以往稍微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学生都只能通过化学教师的口述和抽象化讲解而自行想象,例如,将水倒入硫酸中,现在因为微课的存在则能够通过制作课件来为学生形象化地演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现象,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进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微课”概念。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促进业务成长。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再次,我懂得了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的关系。什么是翻转课堂呢?它就是教师创建微课学习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看微课教师中的讲解,回到课堂中对面交流的教学形式。
2、开展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其中包括了问答、讨论、练习、反馈等互动环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这种以沟通为目的的教学是完整性教学。教师感情充沛的讲授和眼神的交流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师生的交流在组织教学中有异乎寻常的作用。而“微课”展示的仅仅是教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讲授,即“微课”是通过人机单向“对话”完成教学活动的。那么,人机“对话”是否就能代替师生交流呢?以我的“原电池原理”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本堂“微课”一共4分54秒,从生活中的原电池应用引入课题,分析了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讲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如果放在课堂上需要二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才能完成,原来二十五分钟的内容为什么可以压缩成5分钟来完成呢?可能有教师讲解不到位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学生的参与,缺乏师生的双边活动和教学反馈,老师一灌到底,灌输式教学大大节省了时间。这里真的要对教学效果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学生学会了吗?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呢?我认为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应该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应该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生命”的课堂是需要师生交互配合,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但是,人机单向的“微课”在这点上是缺失的。
3、进行巧学妙记。
知识点多、记忆量大是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如果让学生生硬的记忆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起厌学情绪,还会因知识点过多而造成混乱的现象。将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分段式记忆和理解,同时将不同分段中的知识点分散记忆并且督促学生反复记忆是解决此种办法的最佳模式,微课的诞生正好解决的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微课,一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一次十分钟以内,对学生而言不存在学习的压力,对教师而言也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讲解透彻、分析清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针对元素化合物种类多,形式多样的情况下,我们以铝作为代表进行知识点的分解,将单质铝和铝的化合物分割成一个系列微课,分别讲解其性质、作用、制法等,让学生完成分段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增强记忆,同时也不会感觉到烦躁和记忆的压力,久而久之的积累必将铝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记忆下来并灵活运用。
4、展示微观世界。
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例如:“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学习其性质时,笔者用课件首先展示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醇的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两个反应的本质,达到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的目的。又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类晶体的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离子晶体中的离子如何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成为单个的分子,在画面上显示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要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困难得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熔沸点高的原因。借助计算软件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中的微观过程,逼真模拟各类化学反应,更是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展示微观世界,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优化化学实验。
(1)提高实验的可视性。在进行水与钠反应的化学实验时,以往都是在大烧杯中完成的,现在则可以利用投影 仪,在投影仪试管中完成,学生能够从投影仪屏幕上清楚而直观地观察到钠与盛有酚酞试液的水反应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性和清晰度。
(2)模拟错误操作方式。以往稍微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学生都只能通过化学教师的口述和抽象化讲解而自行想象,例如,将水倒入硫酸中,现在因为微课的存在则能够通过制作课件来为学生形象化地演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现象,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进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