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民间游戏推进园所特色化发展路径
【作者】 杨 华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机关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明确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说明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我园虽地处城区,但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幼儿受长辈们的影响,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等,因此我园把民间游戏纳入常规教学,全方位、立体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同时我园位于昭化,历史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民间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力争办出特色,促进我园特色化的发展。如何利用民间游戏资源促进我园特色创新呢?
一、创设民间游戏环境,促进特色教育发展。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幼儿发展,环境是首要。我园首先着力打造出具有昭化地域特色环境,突出一个亮点即——“历史昭化”。如何突出这一亮点呢?做好园本化的课程研究,自创园本图书,把诞生于昭化历史上的民间人物、民间故事编成游戏,再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形式。小班“以画为主”、中班“图文并茂”、大班“图、文字、拼音结合”,作为班级文化特展示出来,同时在走廊上方向人们展示由老师和孩子亲手制作的绘画、粘贴、剪纸、童话故事、儿歌童谣、迷宫探险、科普知识三人行、贴烧饼、盲人摸鱼等各种各样的民间人物、地方游戏……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便穿梭在人文昭化中。我们还结合我园民间游戏课题,创设“区角主题游戏”,如“美食一条街”、“纽扣文化”、“三国人物”、“昆虫的秘密”等。展示出来自家长和教师自制的游戏作品,如废旧布制作的沙包,竹木块制作的高跷、滑竿,古代战刀……浓郁的昭化地域文化玩具,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玩具的材料更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何为“创意无限!”。喜闻乐见的“踩高跷”、“抬滑竿”“滚铁环”等民间游戏让孩子们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自由想象、发挥,真正体现出“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创意”的创设理念。在游戏活动中还通过幼儿讲述自己构思、对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从而培养幼儿敢说、想说、会说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民间体育游戏快乐,我园改造了沙坑,创设了“玩沙区角游戏”,通过“染沙”、“筛沙”、“沙画”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纲要》指出:“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我园将会充分利用昭化富有乡土特色的游戏环境,给每个孩子美的享受,心灵的触动,也让我园的幼儿特色教育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
二、丰富民间游戏器械,激发幼儿积极性、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都会化为灰烬。”如何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呢?我们根据昭化民间游戏特点,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更主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如《抬滑竿》、《甩沙包》游戏,以其特有的刺激性、趣味性深受孩子们所喜爱,为了让游戏更具逼真性,我们用废旧的木棍、碎布、绳子,和孩子一道制作游戏,玩耍游戏。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安全得到保障。这类游戏既安全,又有趣味性,孩子们百玩不厌。这类游戏材料易找、成品易制作,又好玩,成为我园特色民间游戏的首选项目之一。我园不断挖掘昭化民间体育教育资源,教职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玩具,如铁环、鸡公车、竹筒、木牛、高跷、沙包、毽子、跳绳、皮筋等常见的民间体育器材,在游戏时配上具有昭化民间音乐的儿歌、绕口令、古诗,让孩子们在热烈轻快乐曲伴随下,自由参与体育游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培养协调性。为了体现家园合作、共育健康幼儿的理念,鼓励家长陪孩子一同制作游戏玩具,培养幼儿劳动的兴趣,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截止2015年,全园教师、幼儿、家长共自制民间游戏器械9大类500余件,丰富了民间游戏器材。 昭化民谣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深受孩子们的青睐,也成为我园民间特色游戏的教材。如极富民间音乐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悠扬婉转的《捉小鸡》民谣、颇具娱乐性、大众化的《猫捉老鼠》和《切西瓜》,我园教师也成功地引进课堂。这种尝试既让幼儿会玩游戏,在玩耍中学会了走、跑、跳、钻等技能,传承发扬了民间游戏;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游戏的快乐、学习的轻松。将游戏课堂有机渗透乡土资源的做法,使游戏与教学获得内外巧妙的衔接,凸显了乡土特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
三、开发园本教材,巩固推广民间游戏特色研究成果。
我园还通过课题进一步强化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以实施市级重点课题《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为主线,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彰显我园特色,弘扬昭化地域文化。我园将具有浓郁昭化文化特色的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游戏、昭化民谣引入课堂教学,探索将民间游戏与幼儿教育科学结合,培养幼儿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教学之余主动去乡村、进小区,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收集民间游戏素材,进行筛选、分类和改编,目前共收集改编创编民间游戏365个,其中体育游戏128个,语言游戏65个,带儿歌的语言游戏29个,编成了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两本,编创儿歌集一本。在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园验收汇报会上,我园以“挖掘民间游戏,发展幼儿语言”为特色亮点的汇报,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我园利用民间游戏创特色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尤其对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饶有兴趣,认为很具推广价值,要求我园进一步挖掘。随着课题的研究的推进,我园将进一步完善园本教材,采编出更多优秀民间游戏素材,夯实园本教材,办出具有浓郁昭化味的示范园。
总之我园编选利用的这些美观新颖,独特想象,主题突出,具有生活化,地域化、情趣化,艺术化和儿童化的典型民间游戏图画、民间儿歌,游戏活动,民间游戏特色突出,彰显出我园的办学特色。今后在教学中,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传承和发扬昭化地域文化,丰富民间游戏器材,让幼儿全面发展,热爱家乡。我们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才能使乡土文化真正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因此,我认为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幼儿园,如能开发好、利用好本土教育资源的,科学融入课堂教学里,既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又能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创设民间游戏环境,促进特色教育发展。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幼儿发展,环境是首要。我园首先着力打造出具有昭化地域特色环境,突出一个亮点即——“历史昭化”。如何突出这一亮点呢?做好园本化的课程研究,自创园本图书,把诞生于昭化历史上的民间人物、民间故事编成游戏,再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形式。小班“以画为主”、中班“图文并茂”、大班“图、文字、拼音结合”,作为班级文化特展示出来,同时在走廊上方向人们展示由老师和孩子亲手制作的绘画、粘贴、剪纸、童话故事、儿歌童谣、迷宫探险、科普知识三人行、贴烧饼、盲人摸鱼等各种各样的民间人物、地方游戏……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便穿梭在人文昭化中。我们还结合我园民间游戏课题,创设“区角主题游戏”,如“美食一条街”、“纽扣文化”、“三国人物”、“昆虫的秘密”等。展示出来自家长和教师自制的游戏作品,如废旧布制作的沙包,竹木块制作的高跷、滑竿,古代战刀……浓郁的昭化地域文化玩具,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玩具的材料更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何为“创意无限!”。喜闻乐见的“踩高跷”、“抬滑竿”“滚铁环”等民间游戏让孩子们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自由想象、发挥,真正体现出“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创意”的创设理念。在游戏活动中还通过幼儿讲述自己构思、对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从而培养幼儿敢说、想说、会说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民间体育游戏快乐,我园改造了沙坑,创设了“玩沙区角游戏”,通过“染沙”、“筛沙”、“沙画”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纲要》指出:“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我园将会充分利用昭化富有乡土特色的游戏环境,给每个孩子美的享受,心灵的触动,也让我园的幼儿特色教育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
二、丰富民间游戏器械,激发幼儿积极性、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都会化为灰烬。”如何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呢?我们根据昭化民间游戏特点,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更主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如《抬滑竿》、《甩沙包》游戏,以其特有的刺激性、趣味性深受孩子们所喜爱,为了让游戏更具逼真性,我们用废旧的木棍、碎布、绳子,和孩子一道制作游戏,玩耍游戏。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安全得到保障。这类游戏既安全,又有趣味性,孩子们百玩不厌。这类游戏材料易找、成品易制作,又好玩,成为我园特色民间游戏的首选项目之一。我园不断挖掘昭化民间体育教育资源,教职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玩具,如铁环、鸡公车、竹筒、木牛、高跷、沙包、毽子、跳绳、皮筋等常见的民间体育器材,在游戏时配上具有昭化民间音乐的儿歌、绕口令、古诗,让孩子们在热烈轻快乐曲伴随下,自由参与体育游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培养协调性。为了体现家园合作、共育健康幼儿的理念,鼓励家长陪孩子一同制作游戏玩具,培养幼儿劳动的兴趣,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截止2015年,全园教师、幼儿、家长共自制民间游戏器械9大类500余件,丰富了民间游戏器材。 昭化民谣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深受孩子们的青睐,也成为我园民间特色游戏的教材。如极富民间音乐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悠扬婉转的《捉小鸡》民谣、颇具娱乐性、大众化的《猫捉老鼠》和《切西瓜》,我园教师也成功地引进课堂。这种尝试既让幼儿会玩游戏,在玩耍中学会了走、跑、跳、钻等技能,传承发扬了民间游戏;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游戏的快乐、学习的轻松。将游戏课堂有机渗透乡土资源的做法,使游戏与教学获得内外巧妙的衔接,凸显了乡土特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
三、开发园本教材,巩固推广民间游戏特色研究成果。
我园还通过课题进一步强化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以实施市级重点课题《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为主线,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彰显我园特色,弘扬昭化地域文化。我园将具有浓郁昭化文化特色的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游戏、昭化民谣引入课堂教学,探索将民间游戏与幼儿教育科学结合,培养幼儿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教学之余主动去乡村、进小区,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收集民间游戏素材,进行筛选、分类和改编,目前共收集改编创编民间游戏365个,其中体育游戏128个,语言游戏65个,带儿歌的语言游戏29个,编成了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两本,编创儿歌集一本。在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园验收汇报会上,我园以“挖掘民间游戏,发展幼儿语言”为特色亮点的汇报,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我园利用民间游戏创特色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尤其对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饶有兴趣,认为很具推广价值,要求我园进一步挖掘。随着课题的研究的推进,我园将进一步完善园本教材,采编出更多优秀民间游戏素材,夯实园本教材,办出具有浓郁昭化味的示范园。
总之我园编选利用的这些美观新颖,独特想象,主题突出,具有生活化,地域化、情趣化,艺术化和儿童化的典型民间游戏图画、民间儿歌,游戏活动,民间游戏特色突出,彰显出我园的办学特色。今后在教学中,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园本教材《民间游戏集》,传承和发扬昭化地域文化,丰富民间游戏器材,让幼儿全面发展,热爱家乡。我们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才能使乡土文化真正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因此,我认为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幼儿园,如能开发好、利用好本土教育资源的,科学融入课堂教学里,既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又能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办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