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作者】 蒋定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引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其不仅能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朗读教学不可忽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宝贵经验,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意在强调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朗读教学被弱化,课堂少了琅琅书声。在倡导让朗读回归课堂的今天,我们应把读书权还给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燃起读书热情,让朗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熏陶、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范读引领,培养学生朗读激情
好的朗读,不仅可以把纸上的无声文字还原成有声语言,具有生命气息,还可以激发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达到走进作者、理解文本的功效。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抓住这一特点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是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虽然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必过多讲解朗读技巧,但我们可以把朗读的方法、要求寓于其中,引领学生范读,让学生在跟着朗读中揣摩朗读方法和技巧。这是非常必要的。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除了教师自身范读外,我们还可适当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辅助进行,让学生倾听录音进行模仿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受情感的濡染。
二、紧扣“情眼”,引导学生读中会意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都是作者心灵的表达。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那样,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个“情眼”就是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正确朗读课文,需要我们把准文章情感基调,只要掌握文章的情感底线,我们才能披文入情,在体会情感中读出情感来。当然教师深情并茂了,学生的“情”才能被激发、被点燃,进而进入有感情的朗读阶段。但是,这个情感基调散布全文中,则常常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情眼”,深入地理解课文,就能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渔人之妻桑娜“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是我们人文启迪教育的良好教材,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朗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朗读,从而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寻机点燃,引导学生读中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就是强调了点燃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会因缺乏生活或知识的积累,或者兴趣不浓,没有朗读需要,就没有朗读动力。这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想读书”的导火索,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点燃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的引导,既需要教师巧妙设置心灵的沟通点,使学生、老师、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愉快对话,使沉寂的资源“活”起来;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深度的美感。在这过程中,抓住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时时注意捕捉朗读的难点和易错点,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旧知,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享受,品出韵味,使朗读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四、放开想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朗读中的“感悟”,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即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如果不引导学生用心去读,放开思维去想象,而是采取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学生的感悟就会只有干巴巴的骨头而没有留下血肉之物。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而想象情境,就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反过来又可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把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把作者情感也就变成了自我情感。发生移情效应。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方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不仅能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情感,还能在发展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方法,我们不但要常运用,把语文教学变成读书课堂,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使其在生活现实中帮助者学生完成更多的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1]毛明月,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
[2]方惠,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宝贵经验,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意在强调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朗读教学被弱化,课堂少了琅琅书声。在倡导让朗读回归课堂的今天,我们应把读书权还给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燃起读书热情,让朗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熏陶、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范读引领,培养学生朗读激情
好的朗读,不仅可以把纸上的无声文字还原成有声语言,具有生命气息,还可以激发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达到走进作者、理解文本的功效。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抓住这一特点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是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虽然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必过多讲解朗读技巧,但我们可以把朗读的方法、要求寓于其中,引领学生范读,让学生在跟着朗读中揣摩朗读方法和技巧。这是非常必要的。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除了教师自身范读外,我们还可适当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辅助进行,让学生倾听录音进行模仿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受情感的濡染。
二、紧扣“情眼”,引导学生读中会意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都是作者心灵的表达。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那样,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个“情眼”就是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正确朗读课文,需要我们把准文章情感基调,只要掌握文章的情感底线,我们才能披文入情,在体会情感中读出情感来。当然教师深情并茂了,学生的“情”才能被激发、被点燃,进而进入有感情的朗读阶段。但是,这个情感基调散布全文中,则常常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情眼”,深入地理解课文,就能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渔人之妻桑娜“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是我们人文启迪教育的良好教材,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朗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朗读,从而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寻机点燃,引导学生读中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就是强调了点燃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会因缺乏生活或知识的积累,或者兴趣不浓,没有朗读需要,就没有朗读动力。这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想读书”的导火索,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点燃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的引导,既需要教师巧妙设置心灵的沟通点,使学生、老师、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愉快对话,使沉寂的资源“活”起来;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深度的美感。在这过程中,抓住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时时注意捕捉朗读的难点和易错点,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旧知,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享受,品出韵味,使朗读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四、放开想象,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朗读中的“感悟”,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即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如果不引导学生用心去读,放开思维去想象,而是采取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学生的感悟就会只有干巴巴的骨头而没有留下血肉之物。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而想象情境,就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反过来又可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把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把作者情感也就变成了自我情感。发生移情效应。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方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不仅能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情感,还能在发展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方法,我们不但要常运用,把语文教学变成读书课堂,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使其在生活现实中帮助者学生完成更多的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1]毛明月,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
[2]方惠,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