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周应芳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北城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很多教师忽视其重要性,导致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差,把责任推给其他教学。这是不对的。实践中应充分运用数学学习中的文本载体,强化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推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创新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论是语意浅显的文本,还是抽象性较强的逻辑语言,都是以阅读为载体的理解活动,没有充分的阅读感知,就不会有良好的理解效果。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公式、定义、定理等文本,虽只言片语,话少语短,但字字需要斟酌,句句需要考量。这不仅需要学生反复阅读,还需要以理解为基础的较强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更需要以数学为特征的数学教学来承担,来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
数学,作为学生将来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担当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重任。英国数学家培根说:“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有哲人曾经这样概述着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更为严重的是,忽视数学的人不能理解他自己这一疏忽,最终将导致无法寻求任何补救的措施。”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会思考和探究、推理和创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应试”教育并未为此负责任,特不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数学阅读是自学的开始,理解的开始,其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和理解的尝试。所以,加强数学教学,注重数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有这样的奠基意义,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数学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快速弄清题意,破解问题难点,还能正确地完成题目的要求。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仅不能理解题目,更不能正确运算,甚至连最基本的数字就容易抄错,运算符号看错,运算顺序搞错就是家常便饭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从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策略,并持之以恒,在反复实践教学培养中使其慢慢提升。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可见,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也一样,需要浓厚兴趣作支撑,特别像数学这样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它不能像文学阅读那样可以一目十行,需要学生字字斟酌,句句考量,特别是概念、定义、公式等语句或语段,更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更需要意志的支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阅读动力。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方法。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阅读方法能促进理解快速有效。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中,我们也要把这条理念贯彻其中,加之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以及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我们更应注重方法传授和技巧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困难多种多样,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做到“对症下药”。
一是计算课中的数学阅读。长期以来,计算教学都注重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却极少关注学生阅读。在很多数学教师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阅读不仅帮助学生弄清计算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计算顺序,进一步掌握算理和法则。
二是概念定义课中的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感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我们知道,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特别对数学概念的阅读,更需要正确理解。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概念学习中。
三是问题解决课中的数学阅读。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问题解决题型是以文字描述为载体,寓数学知识于其中,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中进行模型化,才有找到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题型很多,在小学是以应用题身份出现,而且在占了教材相当大的篇幅,是学生学习重点,更是难点。读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充分的读题,就不会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就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建模,更不会做到文与图的结合,文与形的结合。所以,加强问题解决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理解题意,弄懂数量关系,还能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数学教师不仅推脱,反而要着力落实,充分运用数学学习中的文本载体,强化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推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创新实践。小学数学是奠基学科,也应在这些能力上打基础,为学生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静,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讨[J].才智,2010年。
[2]许世红,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论是语意浅显的文本,还是抽象性较强的逻辑语言,都是以阅读为载体的理解活动,没有充分的阅读感知,就不会有良好的理解效果。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公式、定义、定理等文本,虽只言片语,话少语短,但字字需要斟酌,句句需要考量。这不仅需要学生反复阅读,还需要以理解为基础的较强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更需要以数学为特征的数学教学来承担,来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
数学,作为学生将来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担当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重任。英国数学家培根说:“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有哲人曾经这样概述着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更为严重的是,忽视数学的人不能理解他自己这一疏忽,最终将导致无法寻求任何补救的措施。”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会思考和探究、推理和创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应试”教育并未为此负责任,特不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数学阅读是自学的开始,理解的开始,其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和理解的尝试。所以,加强数学教学,注重数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有这样的奠基意义,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数学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快速弄清题意,破解问题难点,还能正确地完成题目的要求。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仅不能理解题目,更不能正确运算,甚至连最基本的数字就容易抄错,运算符号看错,运算顺序搞错就是家常便饭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从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策略,并持之以恒,在反复实践教学培养中使其慢慢提升。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可见,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也一样,需要浓厚兴趣作支撑,特别像数学这样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它不能像文学阅读那样可以一目十行,需要学生字字斟酌,句句考量,特别是概念、定义、公式等语句或语段,更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更需要意志的支持。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阅读动力。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方法。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阅读方法能促进理解快速有效。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中,我们也要把这条理念贯彻其中,加之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以及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我们更应注重方法传授和技巧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困难多种多样,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做到“对症下药”。
一是计算课中的数学阅读。长期以来,计算教学都注重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却极少关注学生阅读。在很多数学教师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阅读不仅帮助学生弄清计算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计算顺序,进一步掌握算理和法则。
二是概念定义课中的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感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我们知道,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特别对数学概念的阅读,更需要正确理解。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概念学习中。
三是问题解决课中的数学阅读。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问题解决题型是以文字描述为载体,寓数学知识于其中,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中进行模型化,才有找到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题型很多,在小学是以应用题身份出现,而且在占了教材相当大的篇幅,是学生学习重点,更是难点。读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充分的读题,就不会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就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建模,更不会做到文与图的结合,文与形的结合。所以,加强问题解决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理解题意,弄懂数量关系,还能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数学教师不仅推脱,反而要着力落实,充分运用数学学习中的文本载体,强化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推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创新实践。小学数学是奠基学科,也应在这些能力上打基础,为学生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静,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讨[J].才智,2010年。
[2]许世红,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