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碎思考
【作者】 吴 熙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作为奠基学科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改变传统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入手,彰显其主体性,并通过合作学习、电教手段和培养创新思维的等方式去引导,让他们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一个两个方法就能达到目的,需要趣味丛生的教学环境、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实践操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高耗低效,很多学生由于繁重的作业和味同嚼蜡的学习过程而伤失学习兴趣,主动性不强。导致教师再多努力也因是一厢情愿而失去高效课堂支撑的另一支柱。因此,在大力践行高效教学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建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为高效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选择方法上要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
一、改变传统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
传统数学教学,“以教代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止的宣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其主体性。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少讲多激发,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或情境,或激励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应抓住重点、难点以及规律联系起来讲解,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清楚。还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启发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和动手,主动的获取知识。其次还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综合性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和延伸,从而激活学生主体性,使其在学的过程中积极建构,发展自我。
二、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加强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方法,还能培养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我们知道,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包括知识、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不同。为了学生能够更大限度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智慧与特长,提高自己合作能力,我们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过,这需要我们在建构合作小组时,按照“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进行科学编组,注意各小组搭配合理,优劣互补,合理分配人数,把智力、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在小组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分配任务之后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并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合作中增强数学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必须要设计一个合作学习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一般性问题,要具有一定思考力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切记为装点课堂而随意安排,让学生七嘴八舌过后没有多大积极效果。
三、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参与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进入教室,并与学科教学结缘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作用巨大。我们知道,多媒体就是多种教学媒介的交互集成,通过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手段,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因而,不仅能改变传统知识呈现的单一手段,能适时地、动态地展示教学内容,还能营造图文并茂、音像辉映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因而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较难理解。如他们在认识钟面时,通常会把7:30分错误地说成8:30,这时,可以先后演示7:00、7:10、7:20逐步过渡到7:30,把几个时间的先后变化情况体现出来,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帮助学生解析知识重点、难点,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培养创新思维,授予问题发现方法
学习于思贵有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这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现实中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技能,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我们针对问题加以分类并进行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自己努力明确方向。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多措并举,特别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需要更多、更新,让学生在强烈兴趣内驱下,自觉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人,进而努力学习,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让高效课堂有师生双边支撑。
参考文献:
[1]杜芬,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2]朱其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年。
[3]马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是一个两个方法就能达到目的,需要趣味丛生的教学环境、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实践操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高耗低效,很多学生由于繁重的作业和味同嚼蜡的学习过程而伤失学习兴趣,主动性不强。导致教师再多努力也因是一厢情愿而失去高效课堂支撑的另一支柱。因此,在大力践行高效教学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建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为高效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选择方法上要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
一、改变传统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
传统数学教学,“以教代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止的宣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其主体性。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少讲多激发,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或情境,或激励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应抓住重点、难点以及规律联系起来讲解,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清楚。还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启发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和动手,主动的获取知识。其次还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综合性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和延伸,从而激活学生主体性,使其在学的过程中积极建构,发展自我。
二、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加强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方法,还能培养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我们知道,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包括知识、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不同。为了学生能够更大限度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智慧与特长,提高自己合作能力,我们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过,这需要我们在建构合作小组时,按照“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进行科学编组,注意各小组搭配合理,优劣互补,合理分配人数,把智力、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在小组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分配任务之后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并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合作中增强数学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必须要设计一个合作学习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一般性问题,要具有一定思考力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切记为装点课堂而随意安排,让学生七嘴八舌过后没有多大积极效果。
三、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参与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进入教室,并与学科教学结缘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作用巨大。我们知道,多媒体就是多种教学媒介的交互集成,通过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手段,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因而,不仅能改变传统知识呈现的单一手段,能适时地、动态地展示教学内容,还能营造图文并茂、音像辉映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因而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较难理解。如他们在认识钟面时,通常会把7:30分错误地说成8:30,这时,可以先后演示7:00、7:10、7:20逐步过渡到7:30,把几个时间的先后变化情况体现出来,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帮助学生解析知识重点、难点,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培养创新思维,授予问题发现方法
学习于思贵有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这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现实中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技能,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我们针对问题加以分类并进行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自己努力明确方向。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多措并举,特别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需要更多、更新,让学生在强烈兴趣内驱下,自觉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人,进而努力学习,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让高效课堂有师生双边支撑。
参考文献:
[1]杜芬,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2]朱其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年。
[3]马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