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作者】 曾 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良好策略。我们要加大问题解决过程教学力度,让每个环节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上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 应用意识 培养 
  问题解决是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有别于传统“应用题”说法的一个新概念,不论从概念的范围还是外延,都相对要大得多,从形式上看,应用题大多都是条件与问题相对应的题型,而问题解决涉及到数学回归生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方方面面。但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又特别是我们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在很多程度上又与传统应用题相似,其目的仍然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数学反哺生活的应用意识。只是新课标要求我们落实这一目标应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视问题解决题目 
  现今小学数学教材,加大了问题解决题目数量密度,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模式提出来的,与传统应用题在题型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传统表现为一题就是一段文字,条件和问题明显分开,而现在的问题解决题目虽然也有条件和问题,但“不集中”,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图文结合的样式,有表格样、还有对话式的课题,并且信息量也非常大,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有时一条信息包含多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要学会如何审题,这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督促学生仔细看题目,认真阅读题目相关信息,做到逐字逐句地读,努力地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教材上图形比较多的问题解决题,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图形和文字结合起来解读,做到图文结合。并且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弄清楚它的意义,然后再来理解体会。通过仔细的阅读来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数学阅读这个概念也得到了大量推广,被众多教育人所看重。 
  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   
  在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冗长的描述文字和不同图形中抽丝剥茧,列出题目主干:条件和问题。接下来就是分析条件和问题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从条件到问题的顺向思考,也可从问题到条件的逆向思考,这两种都是有效思考方式。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除了在语言上引导外,更主要的是利用其思维直观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画线段图。这在解决“比多比少”、“平均分”、“倍数”或“一个数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中很有效果。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条件中的数量关系,以及与需求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
  弄清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传统应用题教学,这一步就是列出式子并计算。而在新课标中的问题解决,列式子解决只是众多方法当中的一种,并说道:“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新课标的问题解决策略还可以制作统计图(表)、用文字辅助说明、建模等。这些都叫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这与传统一题多解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可有多种解答,不同在传统应用题的方法都是列式子,只是式子列得不同达到了同样的效果罢了。
  四、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策略 
  有总结,才能找到得失,有总结,才能形成经验,指导以后实践。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策略,形成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就是我们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谈收获、讲体会,总结解决方法,内化为问题解决经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一名学生都会有收获,从中获得经验和成就感。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模型,使低年级的学生能够自觉的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包括分析问题的方法、列式画图的方法等。
  五、分层布置问题解决作业 
  人因个体差异而别,我们不能在“一刀切”模式下,要求学生做统一题目。传统教学就是忽视这一点,让所有学生做同样题目,导致后进生难以完成,只能以抄袭敷衍。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要求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性,让每个都得到有效发展。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就只好进行梯度设计,分层布置作业,让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是吃饱喝足,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感。落实到实践中,需要我们先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层几个层次,一般为A(优生)、B(中等生)、C(差生)三个较为合理,分别针对学力基础设计对应难度的问题解决题目。在每个层次中,又设计一至二道提高型题目,让学生又有“跳一跳摘桃”的机会。
  六、加强问题解决过程的辅导
  辅导是帮助个别学有困难学生的排忧解难。但发现的方法就是及时的批改。我们才能在分析学生作业中找到存在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如果共性问题比较集中,就在全班进行讲解,相反,如果是个性问题比较突出,就要个别当面指导。在辅导之后,要及时的出几道相似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例如,差一些的学生布置基础作业,中等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作业,优秀学生布置探究性的作业。通过分层作业,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加大问题解决过程教学力度,让每个环节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上服务。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实践期待。愿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在浇出的美丽鲜花上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的再认识及研究的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
  [2]蒙丽艳,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
  [3]谭良军,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J].数学通报,2004年。
  [4]郑志培,如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通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