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作者】 刘红英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真静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读是学生语文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既是学习知识的手段,也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就是不可推脱的重要义务。我们要创新策略,让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策略 创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既为我们指明了读在语文学习、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也给我们教者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的告诫。然而,在“以讲代读”、“夯实分析”的“讲解之风”盛行的“应试教育”时期,朗读教学被严重弱化,校园里甚至没有了朗读之声。这不仅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也异化了校园这块读书圣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体要求。为此,我们不但须让朗读回归课堂,还要创新策略,加强学生朗读教学,让学生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发展语文素养。
  一、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能读
  语文姓语,意为读。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朗读,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可以怡情,可以治愚,可以博彩,可以长才。关于读的意义太多,我们无法用言语概述。一句话,需要我们重视,让朗读回归课堂,把朗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主体,发出朗朗读书声来。我们教师要具有课堂是学生读书的阵地而不是教师大煞讲解风的平台的意识,把“夯实分析”的语文教学变成学生“秀朗读”的竞争阅读。为此,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个体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性朗读都是良好的朗读方式,教学中我们既要广建平台,又保证朗读时间,不能“令未下,读已止”。走过场的朗读是不行的,草草收场是不能达到朗读目标要求的,也不让学生体验到朗读之乐趣。所以,我们要多给时间,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染力,并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二、培养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朗读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才是发展他们朗读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激趣策略,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朗读的快乐,通过“以趣激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如配乐朗读、表演朗读、技巧朗读、角色朗读等,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兴趣的培养。在践行这些朗读过程中,我们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鼓励,这犹如雪中送碳的赏识和肯定是学生体验朗读愉悦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朗读的直接动力,对激发其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范读示范,让学生爱读
  注重范读示范引领,是榜样教育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朗读能力最有效方式。小学生到了高段,虽具有了一定朗读能力,但由于长期的“应试”,让很多学生忽视了朗读方法、技巧的练习,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朗读水平。所以,我们仍需要采取示范引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学读中产生“爱读”需求。最直接的引领就是教师的范读,范读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不自觉地模仿。范读能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的感情色彩,理清文章脉络,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震撼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是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延长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所以教学中教师范读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引导作用,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用充满喜悦、希望的感情做基调,缓慢、轻柔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中。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现在,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多媒体入驻课堂,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为其不仅在“音”上对听觉刺激,还能通过视觉强化朗读方法和技巧。
  四、授予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朗读是一门学问,要提高朗读能力,必须从提高朗读技巧着手,在反复练习实践中,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情声并茂”的朗读语言。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意境、体会情感是第一步,既要“传情”,更要“动情”,要把感情融于停顿、快慢、高低、轻重、语调等朗读技巧中,这样才能读出效果。教学中,我们在示范基础上,要强调朗读方法教学和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实践上还要创新朗读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点燃学生朗读激情,让学生在课堂重获朗朗读书声中发展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欣,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革新,2010年。
  [2]方惠,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朱玉婷,有心方能挖甘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指导的几点尝试[J].文教资料,2010年。
  [4]赵亚娟,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J].新课程(小学),2010年。